文:劉荒田
網上一段錄音,被老年人群體廣泛傳播,它的內容是:台灣一位當教師的女士,早年居孀,有一個兒子。為了孩子,她沒有再婚,把精力和金錢都放在兒子身上。兒子長大後,她送往美國留學。兒子取得學位,留美工作,娶妻生子,家庭美 滿。女士臨近退休,提早三個月對兒子說, 她要去美國,和兒子一家一起住。對辛苦了一輩子的女士來說,沒有什麼比“天倫之 樂”更具誘惑力了。她邊等候兒子的回音, 邊把在台灣的房產和事務處理掉。不料, 小時候的乖寶貝,給獨居多年的母親回了這樣的信:經我們討論,決定不歡迎你來。 如果你認為你對我有養育之恩,那麼,以市價計算,你在我身上花了兩萬多美元,加一點,合共三萬。以後請不要寫信來囉唆。
女士手拿三萬美元的支票痛哭失聲。 聽過這故事的長者,意見是一面倒的—— 兒子白養了。但我在譴責刻薄寡恩的兒子同時,提出異議。這異議,建立在一個全新的前提上:假設在美國的兒子極孝順,一心要報恩情,懇請母親前去團聚。 即使有這樣的孝子,母親買越洋單程機票也不明智,她頭腦失諸簡單,受幻想誤導, 遠離現實。不錯,她渴望多年的願望部分地實現,機場上帶淚和笑的擁抱,孫兒女甜蜜的呼喚,就是高潮。
然而,接下來的“ 天倫”,可不是“含飴弄孫”,“夜深兒女燈 前”一類套話可涵蓋,它具體而微,滲透每 一天的全部細節。且隨手臚列美國社會無 法規避的現實: 首先,女士住在哪裡?以她對團聚的向往, 當然是一起住。這可是大問題,美國的“家 庭”之為基本單位,只包括父母和兒女,她 是“外人”,即使兒子樂意接納,媳婦和孫 兒女也難說。即使她受全家接納,長住依 然成問題。因關乎許多方面,首先是語言, 她不會英文,不諳美國習俗。如果孫兒女 小到需要保姆,她還有“用處”;否則,難免成為累贅。撇開兒子,作為婆婆,她和背 景迥異的媳婦如何相處?和孫兒女怎樣交 流?單是磨合期,也要一兩年。其次,是經濟問題。她在美國要購買醫療保險,這筆 開銷兒子媳婦能否負擔?否則,女士要自掏腰包,每月上千美元。
而天倫之樂的保鮮期,很可能很快被兒 子、媳婦上班,孫兒女上學以後的空虛取代。女士在沒有社交圈的陌生之地,連中文報紙也買不到,打開電視機聽不懂,如果有心情,只能看網上的海峽兩岸連續劇和港產影片。到那時,她在網上視頻之余,會不會想念台灣的老街坊、老同事、老朋友? 然而,她已破釜沉舟。 如果她稍清醒一點,退休以後的第一樁事,不是為“一去不回”而忙碌,而是先去美國作客,“試住”些時。退一步,即使和兒子一家相處融洽,也要留後路。
草率行事,為害無窮,現成的教訓是:天津的一對退休教師,把老家的房子變賣,來洛杉磯投靠兒子,數百萬老本全給兒子買房和投資。不久,兒子經商失敗,老人和兒媳頻繁爭吵,又回不去。最後是精神崩潰的老先生失手殺了兒媳婦。 故事的後半段稱,女士拿兒子給的三萬美元環游世界,回來後大徹大悟,給兒子寫信說,如今看破人間的緣聚緣散,她已沒有孩子了,心無掛礙,正應了《金剛經》的 “應無所住,而生氣其心”雲。
我以為,這 一結論貌似超脫,也失諸粗率。兒子的信 雖然荒謬,但裡頭可能有難言之隱,明智 的化解之方是深入了解,找出症結。以一個 絲毫不切實際的團圓夢,毀掉母子間的一世情,怎麼說也是愚蠢的。
豈一個“孝”字了得
文:劉荒田
網上一段錄音,被老年人群體廣泛傳播,它的內容是:台灣一位當教師的女士,早年居孀,有一個兒子。為了孩子,她沒有再婚,把精力和金錢都放在兒子身上。兒子長大後,她送往美國留學。兒子取得學位,留美工作,娶妻生子,家庭美 滿。女士臨近退休,提早三個月對兒子說, 她要去美國,和兒子一家一起住。對辛苦了一輩子的女士來說,沒有什麼比“天倫之 樂”更具誘惑力了。她邊等候兒子的回音, 邊把在台灣的房產和事務處理掉。不料, 小時候的乖寶貝,給獨居多年的母親回了這樣的信:經我們討論,決定不歡迎你來。 如果你認為你對我有養育之恩,那麼,以市價計算,你在我身上花了兩萬多美元,加一點,合共三萬。以後請不要寫信來囉唆。
女士手拿三萬美元的支票痛哭失聲。 聽過這故事的長者,意見是一面倒的—— 兒子白養了。但我在譴責刻薄寡恩的兒子同時,提出異議。這異議,建立在一個全新的前提上:假設在美國的兒子極孝順,一心要報恩情,懇請母親前去團聚。 即使有這樣的孝子,母親買越洋單程機票也不明智,她頭腦失諸簡單,受幻想誤導, 遠離現實。不錯,她渴望多年的願望部分地實現,機場上帶淚和笑的擁抱,孫兒女甜蜜的呼喚,就是高潮。
然而,接下來的“ 天倫”,可不是“含飴弄孫”,“夜深兒女燈 前”一類套話可涵蓋,它具體而微,滲透每 一天的全部細節。且隨手臚列美國社會無 法規避的現實: 首先,女士住在哪裡?以她對團聚的向往, 當然是一起住。這可是大問題,美國的“家 庭”之為基本單位,只包括父母和兒女,她 是“外人”,即使兒子樂意接納,媳婦和孫 兒女也難說。即使她受全家接納,長住依 然成問題。因關乎許多方面,首先是語言, 她不會英文,不諳美國習俗。如果孫兒女 小到需要保姆,她還有“用處”;否則,難免成為累贅。撇開兒子,作為婆婆,她和背 景迥異的媳婦如何相處?和孫兒女怎樣交 流?單是磨合期,也要一兩年。其次,是經濟問題。她在美國要購買醫療保險,這筆 開銷兒子媳婦能否負擔?否則,女士要自掏腰包,每月上千美元。
而天倫之樂的保鮮期,很可能很快被兒 子、媳婦上班,孫兒女上學以後的空虛取代。女士在沒有社交圈的陌生之地,連中文報紙也買不到,打開電視機聽不懂,如果有心情,只能看網上的海峽兩岸連續劇和港產影片。到那時,她在網上視頻之余,會不會想念台灣的老街坊、老同事、老朋友? 然而,她已破釜沉舟。 如果她稍清醒一點,退休以後的第一樁事,不是為“一去不回”而忙碌,而是先去美國作客,“試住”些時。退一步,即使和兒子一家相處融洽,也要留後路。
草率行事,為害無窮,現成的教訓是:天津的一對退休教師,把老家的房子變賣,來洛杉磯投靠兒子,數百萬老本全給兒子買房和投資。不久,兒子經商失敗,老人和兒媳頻繁爭吵,又回不去。最後是精神崩潰的老先生失手殺了兒媳婦。 故事的後半段稱,女士拿兒子給的三萬美元環游世界,回來後大徹大悟,給兒子寫信說,如今看破人間的緣聚緣散,她已沒有孩子了,心無掛礙,正應了《金剛經》的 “應無所住,而生氣其心”雲。
我以為,這 一結論貌似超脫,也失諸粗率。兒子的信 雖然荒謬,但裡頭可能有難言之隱,明智 的化解之方是深入了解,找出症結。以一個 絲毫不切實際的團圓夢,毀掉母子間的一世情,怎麼說也是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