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tinctive Taste . Issue 113 Jan/Feb 2019
文:茉 莉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裏,向觀眾展示了順德鄉村鄉宴的壯觀情景,片中的歐陽廣業以及他所製作的均安蒸豬, 因此名聲大振,製作蒸豬成為了歐陽師傅的一個表演專案,經常會被獲邀請到各地,現場製作展示這獨特的風味美食。
乃至在廣州的酒店和鄉村菜館,也將蒸豬加入到菜單裏,可謂是一豬成名,食客皆歡喜。 假若從最傳統的的意義上來講,因為均安蒸豬沒有用其他有色的醃料來醃制,蒸 好後的豬肉色白,蒸豬的木櫃狀似棺材, 而廣東人喜慶時節,最喜歡的是紅皮赤壯 的燒豬或燒肉,所以幾年前聽當地人介紹 說,均安蒸豬一般為白事時所用,不過今人 百無禁忌,總是將追求口味的獨特性放到第一位,也顧不了這樣那般的規則了,只不過在通常情況下,一般會將蒸豬切件後與燒豬肉同時裝盤,以鴛鴦豬肉的形式奉客。
在廣東大部分的鄉村地區,都有舉辦鄉村宴席的習慣,俗稱為圍餐,直白的意思是大 家圍在一起吃飯,為了凝聚族群的力量,但凡紅白好事,婚娶壽宴,各種節慶,人們都能借助許多的理由,設宴款待族人,住在鄉村裏的人口越來越少,這些宴飲卻沒有式 微的狀況,反之賺到錢了的人們,大方地請客,與鄉里鄉親再續鄉情,還有各式各樣的慈善宴,敬老宴等等,都令到這種鄉村宴會呈現出永不落幕的態勢。
以前承辦這些鄉村宴席的,多是村子裏面選來的煮食能手,他們組成臨時的廚房團隊,為村民們製作菜肴,後來經濟越來越富裕,就改為請專業的廚師團隊來代理, 因此經營鄉村宴席的廚師組織應運而生, 負責人往往擁有被人們所共同認可的廚藝,能做出普遍受歡迎的菜式,他們以一顆富有誠意的心,去為村民們烹煮富有地方風味的菜式,而村民們又以口口相授的方式,令到他們持續著這門生意。
如今的圍餐,是以鄉村特有的人文氣息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大榕樹下,大廣場裏, 整齊排放著圓形的鋪著大紅桌布的桌子, 人們團團圍坐著,抓筷吃菜,舉杯敬酒,歡 聲笑語,一派其樂融融的氛圍。於是也有人會以為這種“到會”的餐飲服務只屬於鄉村的,其實不然,到會服務在大城市也曾經是一樣盛行的。 在十九世紀初年的廣州,包辦館,是屬於八大餐飲自然行業(酒家、茶樓、茶室、飯 店、西餐、茶廳、冰室、小食品)之外的,營利頗豐的特色餐飲模式,通常稱為酒館,又可分為包辦館和大肴館,與川菜中的“燕 蒸幫”類似。那些達官貴人未必有得道的家廚在府第中,有時需要講究排場的宴請時,就由包辦館來負責,包辦館提供廚炊具、食材和人力上門服務,製作出符合主人家身份地位的菜肴。
檔次稍微低一些的, 對於一般的市民或者公司、社團、幫會之類的,他們要舉辦席會的,則由大肴館來承擔,主要以大眾化的菜式為主,以前稱豬 肉為“大肴”,大肴館提供的菜單主要由豬 肉組成,由此得名,後來也有用“大肴”來 形容出品味道一般水準的餐館。
粵廚中關於到會服務的傳奇有很多,其中有一個關於上湯的故事,說陳濟棠的太太設家宴,要求是吃齋菜,廚師為了令到菜式味道好,就將精心熬制的上湯,用毛巾吸附湯汁後晾乾,順利通過進入陳府的安檢,製作時將毛巾放到水中,晰出上湯的精華用來做菜,因此菜中雖不見肉,卻有別 於一般素菜的鮮美,此後的廚師們從這事得到了經驗,懂得充分運用好上湯去烹調佳餚。
由於社會的變遷,酒店和酒樓業的發展, 到會服務的包辦館和大肴館,最終退出城市的舞臺,然而在鄉村,人們依然可以感受 到這種餐飲方式的活力。如今仍然還有零星的到會服務,多數由其他餐館當作一項 副業來經營。
無論是圍餐還是大肴館,它們的共同特 點,廚師的團隊都是人員精簡的,以很少的廚房人手資源,去應付數量很多的食客, 與一般的酒樓相比較,這種人力的配置,簡單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他們卻做到了,秘訣在於菜單的設計,圍餐的很多菜式,是以蒸作為主要的烹飪技法來製作的,蒸是最原始和最易掌控的煮食方法之 一,前期的調料和加工,可以變換出不同種類的形式,因此形成不同口感的蒸制食品,為宴席菜式的快捷、美味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從大肴館到鄉村宴席
Distinctive Taste . Issue 113 Jan/Feb 2019
文:茉 莉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裏,向觀眾展示了順德鄉村鄉宴的壯觀情景,片中的歐陽廣業以及他所製作的均安蒸豬, 因此名聲大振,製作蒸豬成為了歐陽師傅的一個表演專案,經常會被獲邀請到各地,現場製作展示這獨特的風味美食。
乃至在廣州的酒店和鄉村菜館,也將蒸豬加入到菜單裏,可謂是一豬成名,食客皆歡喜。 假若從最傳統的的意義上來講,因為均安蒸豬沒有用其他有色的醃料來醃制,蒸 好後的豬肉色白,蒸豬的木櫃狀似棺材, 而廣東人喜慶時節,最喜歡的是紅皮赤壯 的燒豬或燒肉,所以幾年前聽當地人介紹 說,均安蒸豬一般為白事時所用,不過今人 百無禁忌,總是將追求口味的獨特性放到第一位,也顧不了這樣那般的規則了,只不過在通常情況下,一般會將蒸豬切件後與燒豬肉同時裝盤,以鴛鴦豬肉的形式奉客。
在廣東大部分的鄉村地區,都有舉辦鄉村宴席的習慣,俗稱為圍餐,直白的意思是大 家圍在一起吃飯,為了凝聚族群的力量,但凡紅白好事,婚娶壽宴,各種節慶,人們都能借助許多的理由,設宴款待族人,住在鄉村裏的人口越來越少,這些宴飲卻沒有式 微的狀況,反之賺到錢了的人們,大方地請客,與鄉里鄉親再續鄉情,還有各式各樣的慈善宴,敬老宴等等,都令到這種鄉村宴會呈現出永不落幕的態勢。
以前承辦這些鄉村宴席的,多是村子裏面選來的煮食能手,他們組成臨時的廚房團隊,為村民們製作菜肴,後來經濟越來越富裕,就改為請專業的廚師團隊來代理, 因此經營鄉村宴席的廚師組織應運而生, 負責人往往擁有被人們所共同認可的廚藝,能做出普遍受歡迎的菜式,他們以一顆富有誠意的心,去為村民們烹煮富有地方風味的菜式,而村民們又以口口相授的方式,令到他們持續著這門生意。
如今的圍餐,是以鄉村特有的人文氣息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大榕樹下,大廣場裏, 整齊排放著圓形的鋪著大紅桌布的桌子, 人們團團圍坐著,抓筷吃菜,舉杯敬酒,歡 聲笑語,一派其樂融融的氛圍。於是也有人會以為這種“到會”的餐飲服務只屬於鄉村的,其實不然,到會服務在大城市也曾經是一樣盛行的。 在十九世紀初年的廣州,包辦館,是屬於八大餐飲自然行業(酒家、茶樓、茶室、飯 店、西餐、茶廳、冰室、小食品)之外的,營利頗豐的特色餐飲模式,通常稱為酒館,又可分為包辦館和大肴館,與川菜中的“燕 蒸幫”類似。那些達官貴人未必有得道的家廚在府第中,有時需要講究排場的宴請時,就由包辦館來負責,包辦館提供廚炊具、食材和人力上門服務,製作出符合主人家身份地位的菜肴。
檔次稍微低一些的, 對於一般的市民或者公司、社團、幫會之類的,他們要舉辦席會的,則由大肴館來承擔,主要以大眾化的菜式為主,以前稱豬 肉為“大肴”,大肴館提供的菜單主要由豬 肉組成,由此得名,後來也有用“大肴”來 形容出品味道一般水準的餐館。
粵廚中關於到會服務的傳奇有很多,其中有一個關於上湯的故事,說陳濟棠的太太設家宴,要求是吃齋菜,廚師為了令到菜式味道好,就將精心熬制的上湯,用毛巾吸附湯汁後晾乾,順利通過進入陳府的安檢,製作時將毛巾放到水中,晰出上湯的精華用來做菜,因此菜中雖不見肉,卻有別 於一般素菜的鮮美,此後的廚師們從這事得到了經驗,懂得充分運用好上湯去烹調佳餚。
由於社會的變遷,酒店和酒樓業的發展, 到會服務的包辦館和大肴館,最終退出城市的舞臺,然而在鄉村,人們依然可以感受 到這種餐飲方式的活力。如今仍然還有零星的到會服務,多數由其他餐館當作一項 副業來經營。
無論是圍餐還是大肴館,它們的共同特 點,廚師的團隊都是人員精簡的,以很少的廚房人手資源,去應付數量很多的食客, 與一般的酒樓相比較,這種人力的配置,簡單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他們卻做到了,秘訣在於菜單的設計,圍餐的很多菜式,是以蒸作為主要的烹飪技法來製作的,蒸是最原始和最易掌控的煮食方法之 一,前期的調料和加工,可以變換出不同種類的形式,因此形成不同口感的蒸制食品,為宴席菜式的快捷、美味提供了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