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典樂
二十四年前,我曾經帶著父母與女兒參加旅行團走馬看花溫哥華。當年對溫哥華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藉著到溫哥華參加海華女作協的年會,我特地提前四天到,打算好好看看這座城市。
老公是第一次來溫哥華,原先還質疑,逛一座城市兩天就夠了吧!有必要待這麼久嗎?然而四天玩下來,離開時卻意猶未盡,他依依不捨地說若下次再來時,我們住他個兩星期,再好好地玩玩。
海港是造就一座大城市的基礎,溫哥華不但臨海還靠山,再加上氣候溫和,自然而然發展成繁榮大城。 她所在的加拿大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 ,正確中譯應該是英屬哥倫比亞。卑詩二字是音譯,卻成了正式的俗稱。雖是英屬,但當地人的口音與加州很接近,英國腔反而並不重。
在溫哥華自由行很方便,搭 Sky Train 上天入地,遊山看海,山海之中任你遨遊。短短的四天我們也只能匆匆走過市中心,去了北溫哥華與西溫哥華,然而城裡城外景點多不勝數,只能憑著緣份挑上幾處去遊玩。
五帆廣場
加拿大廣場(Canada Place)的五帆是溫哥華最有名的地標,一般人多叫此地為五帆廣場。五張白帆在三層樓高的屋頂上迎海而立,襯托它的是碧海藍天,乍看之下還真以為有艘超級大帆船泊在港口。此處是溫哥華的郵輪碼頭,南來北往的郵輪都在此停泊,數日後我也要在這裡搭乘挪威太陽號去南加州的聖地牙哥。
據導遊說此地原是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的碼頭 B及C。加拿大的貿易商品在此地卸貨,然後上船轉運到世界各地。為什麼要在這裡建五張白帆呢?只知這是加拿大名設計公司與名建築公司所合作承建的,是紀念以前貨船在此揚帆遠征?或純粹為了設計之美,要與奧洲的雪梨哥劇院比美?我後來上網查詢,亦沒找到緣由,只能猜想兩者都有可能吧!
我們在五帆大樓裡的IMAX 3D影院看了一場飛越加拿大(Fly over Canada)。從溫哥華飛過洛磯雪山到多倫多,看尼加拉瓜大瀑布,再到黃刀鎮看北極光。加拿大幅員廣大,人口稀少,資源豐富,又有雄奇大山,奔騰大水,絕地極光。得天獨厚的無限美景,看得令人稱羨不已。
在五帆廣場看海,景色確實不俗,港灣的對岸是一抹青山,山頭煙籠霧鎖,隱隱還見到山後有山,又好似一山還另有一山高。五帆之旁是雄偉的汎太平洋酒店,前面是溫哥華世貿中心。這一區的建築新穎美觀,街道一塵不染,行人秩序井然。對街的嶄新大樓裡有一條美食街,大樓外遍植花草,噴水池飛珠湧泉,流著動聽的水聲。很少大城市的中心這麼乾淨又不喧嘩的。
廣場的改建主要是因運 1986在溫哥華舉辦的世界博覽會,盛會過後,依然是城裡最亮眼的觀光區。往西北方向走去,會看到另一個廣場,上有2010年冬季奧運會的火炬。這座偌大的廣場,展示著溫哥華在四分之一個世紀中舉辦的兩場世界級盛會。加拿大自1867年成立聯邦政府以來不足一百五十年,也無怪溫哥華給人的感覺,是這麼的「新」。
蒸汽鐘
二十幾年前遊溫哥華,就覺她的市中心很美,對那座蒸氣鐘的印象尤其深刻。這回自由行,一張地圖在手,才知蒸汽鐘所在的煤氣鎮(Gastown)就在五帆廣場東面不遠處。這座直立的蒸汽鐘,位於水街(Water)與甘比街(Cambie)的交口,古意的造型呈現出老式古董鐘的味道。這座鐘,每十五分鐘,放出蒸氣發出鐘聲。上回於聖誕假期中在白天到來,那日溫哥華剛下過一場雪,蒸氣放出來時在灰濛濛的冷空氣中,一股白煙伴著鐘聲裊裊上升,竟有空矇虛無之感,恍惚是從恆古時代傳來了遙遠的聖誕鐘聲,那記憶永難磨滅。這一回是夜遊,街上已有許多遊客在等待,竟然還有一對新人在拍婚紗照。時間一到,隨著鐘聲的響起,蒸氣從古老的時鐘頂上冒出,大股的白煙在夜空中旋轉擴散,黑白分明,感覺到煙的真實,鐘聲的渾厚,居然是完全不同的領受。
煤氣鎮是溫哥華較古老的城區,街道上的建築有維多利亞式,亦有巴洛克式及洛可可式。這裡的風物與不遠處的五帆廣場大不相同,從新區走到舊區,可以體會一下溫哥華短短一百多年的歷史變遷。溫哥華維護市容不遺餘力,老城區洋溢著古韻的建築依然乾淨光鮮,街道亦是清潔。街上商店餐廳林立,休閒逛街用餐皆宜。
史丹利公園
從溫哥華市中心往西溫哥華或北溫哥華都得穿過史丹利公園,經過獅門大橋。溫哥華的獅門大橋,可比美舊金山的金門大橋,同樣是單孔懸索吊橋。綠色的獅門高高聳起,橫跨在布勒內灣(Burrard Inlet)上,傲視著太平洋,守護著溫哥華。在溫哥華的四天,我雖然數度穿過公園,仍然沒有窺盡公園的全貌,只感覺她有點像舊金山的金門公園,很深很大。
公園裡最有名的景點是圖騰園(Brockton Point Totem Pole),園中有九根彩繪圖騰柱。加拿大的印弟安人原住民把他們特殊的經歷刻在木頭上以做紀念是為圖騰,他們喜用紅杉木(Red Cedar) 做圖騰柱。這種紅杉木是加拿大東海岸的特產,質地細密,不易腐爛有香氣,比加州海岸紅木還珍貴,可能與台灣的紅檜相近,不管如何,這三種紅木都同屬柏科,都是紅木的一種。圖騰並非原住民崇拜的對象,但都有其特殊意義,如老鷹代表天空的王國,鯨魚代表海中的領袖,狼代表陸地上的智慧,青蛙是海與陸地的連接。
這裡的圖騰柱,當然都不是原住民留下來的,都是當代藝術家仿製的。柱子旁都立有解說牌,介紹製作的藝術家,並說明其象徵的意義。每根圖騰柱的製做都相當不容易,不但有背後的故事,還要經過設計師的精心設計再經過雕刻師的巧手才能有成果豎立在園中。例如,最高的那根圖騰柱除了有設計師,還是兩位藝術家合作的成果。柱上的紅色小人是這一族印第安人的祖先,他於大水災中倖免於難,之後為族人製造了第一條獨木舟。英雄 Siwidi騎著殺人鯨歸來,並帶來海神的允諾,允許人們用海底世界的圖案製作面具,坐鎮在柱底的巨人象徵魔法與財富。
圖騰園旁的草地上橫著一截枯木,造型特殊變化巧妙,似乎是巨木之根,又似木雕作品。但無論怎麼看,都有渾然天成之美感。而樹根上面的巨木,很可能已化做了其中的一根圖騰柱。公園面向海灣,加拿大廣場的摩天樓群與五座白帆皆遙遙在望。對岸是繁華的摩登世界,這裡的圖騰柱訴說著古老的傳說,觀光馬車搖著鈴聲迤迤然而行,公園裡樹多花多,懷古浪漫,竟不知自己懷的是何種情懷。
伊利沙白花園
溫哥華島上維多利亞市的布查德花園美名傳遍天下,卻沒想到溫哥華市裡的伊利沙白花園之美並不輸布查德花園。
奇怪的是在觀光指南上並找不到這座花園。若非居住溫哥華多年的好友蔣安帶路,很可能就錯過了賞花的機會。這一日,秋涼微雨,我們撐著傘來到座落在小山丘上的公園。公園入口,一座寬大的噴水池裡,水柱噴得半天高,四周瀰漫著水霧,整座公園都籠罩在煙雨濛濛中。加州年年乾旱,舊金山灣區公園裡的噴水池大都是滴水不剩,更別談噴水了。溫哥華多雨,城裡噴水池多,處處都恣意噴灑。水池後是熱帶植物館,溫哥華終年氣溫不高,熱帶植物因此要養在玻璃暖房中。進得館來,是溫暖的熱帶森林,植物繁茂翠綠,熱帶鳥類的彩羽在林中穿梭。外面濕冷,這裡卻是如此美好的另一世界,進來了真不想離開。
站在山頂透過重重花幕往下望,英吉利海灣(English Bay)恍如「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掩映在紅花綠葉中。蔣姐領我們逛花園,欣見園中植有許多醉蝶花。這種花應該生長在潮溼的熱帶,這裡天氣較寒,竟然可以栽培到繁花怒放,頗讓我驚奇。以前我在基隆七堵的舊家,便種有醉蝶花。小時候,認為它是世界上最美最奇的花,一株花上有無數形如蝴蝶的花朵圍繞,花瓣的粉紅色嫩得纖弱。那才是可遠觀不可褻玩,生怕一碰了它,蝴蝶就要飛走。
蔣姐帶我們到一處通往山下的小徑,我原以為她要帶我們多走路運動運動。沒想到走到台階旁往下看,一眼赫見山下另有花園,那格局竟跟布查德花園一般無二。我問蔣姐,她點點頭,說兩座花園非常像,不知是誰仿照誰造的。
布查德我去過兩次,第一次就是二十四年前帶著父母去的。當導遊帶領我們站在高處往下看時,當年真驚豔得呆了,世上竟有這麼漂亮的地方。母親驚喜得讚不絕口,曾說能看一眼這樣的花園,什麼都滿足了。六年前,我們搭乘阿拉斯加郵輪時,又去過一次,仍然喜歡的不得了。但兩次都來去匆匆,不得盡興。今日來此好似又重臨了布查德花園一般,又不需要趕時間,可以盡情的欣賞。
園中的樹修剪得宜,又被秋雨洗得乾淨,似乎一片敗葉也無。綠如翡翠的松柏,變了色的紅葉,初轉黃的秋葉,交織出一片七彩,豔麗卻又不俗氣。花圃的搭配設計,美得叫人的心都溫柔了起來。誰說秋天寂寞,秋花原來不輸春花,園中各種品種的秋海棠,萬壽菊,波斯菊,還有薰衣草,一叢紅一叢黃或一叢紫地開得明豔照人。轉過一個彎,又見大片的醉蝶花,不但有粉紅還有紫紅、桃紅,譜出一片晚霞。以前在鄉下只見過粉紅色的,未料此地竟然有各種不同的品種。
我一面走一面讚嘆。蔣姐善畫,我說:「難怪妳的花卉畫得這般傳神,原來有這麼美的地方可賞花。」
格蘭佛島(Granville Island)
格蘭佛島(Granville Island) 實際上是一個半島,或許幾百年前漲潮時海水圍繞,真的是一座島。雖然有99號公路通往島上,但市政府提供有免費水上巴士送遊客過假溪 (False Creek) 到島上。
假溪其實不是溪,是英吉利海灣(English Bay)伸入陸地造成的美麗錯誤,當地的華人旅遊業以音譯稱之為福溪。福溪裡的水上巴士是迷你小船,坐上八人就人滿為患。福溪不寬,小船搖晃幾下,沒有幾分鐘就到達島上,時間雖短,卻是來到溫哥華不可錯過的體驗,因為那短短的海上航行飽覽兩岸風光感覺非常有趣。
島上是純粹的觀光區,上得島來,只顧吃喝玩樂就好。島上偏多大型如工廠般的建築,原來這些建築以前皆是工廠。這裡原是水泥廠或木材廠等傳統工業區,老式的生產工業逐漸淘汰後,小島曾荒廢多年,加拿大政府不計成本,硬將工業廢島轉變為觀光島。如今那些舊廠房或是藝術家的工作室,或是商場,或是公共市場,不但觀光客多,當地人也多到島上購物。
走入島上的公共市場,恍惚回到了台北的公共菜市場。一樣有魚肉部、蔬果部,乾貨部及小吃部等等,一個攤位接著一個攤位。水果攤一筐筐的水果,排得整齊漂亮,草莓、藍莓、紅莓、葡萄、蘋果、梨,樣樣新鮮奪目,讓人看得立刻升起了購買的欲望。葡萄的品種特別多綠、紫、黑、紅,還有一種如拇指般的長形葡萄,我們買了一小筐,非常甜美多汁。
賣起司、橄欖、各式香腸、核桃乾果的店,琳瑯滿目,看著真是養眼又垂涎。有家法式肉凍(Terrine)店,賣各種肉凍,大多是肉醬混合果醬製成。雖然各種肉類都有,卻以鴨肉為多。有一款鴨肉松露,想來應是相當名貴。另外,竟然還有野雉肉與野牛肉,這些野味難道是打獵打來的嗎?總之,形形色色的肉凍,看的甚覺稀奇。肉凍上皆覆有一層棕色或淺咖啡的透明皮凍,之下才是肉醬凍,未切開的肉凍也點像提拉米蘇蛋糕。肉類無法帶回美國,旅途之中,儲存不便,往後數日的飯局亦早有安排,幾經詢問,最終忍住未買,卻看得直吞口水。如果來日再到溫哥華住上十天半月,一定要每樣每塊買來嘗嘗。
市場裡亦有甜品及貝果等咖啡店,我們買了法式酥餅及咖啡,到外面邊吃邊逛。島上多畫廊,有許多的藝術品可欣賞。度假,就是該這樣閒閒地,吃吃逛逛。
吊橋峽谷
在溫哥華隨處逛逛走走便能看到海,然而離山也不遠,搭公車就能到達深山峽谷。北溫哥華有兩座有名的吊橋公園卡皮拉諾吊橋(Capilano Suspension Bridge Park) 及林吊橋 (Lynn canyon suspension bridge) 。
二十四年前參加旅行團,曾去過一座吊橋。記得那日來到青山翠谷中,見幽深的谷底溪水激流而過,兩岸杉林蒼翠,滿山濃濃的綠,橫在谷上的那道吊橋好古樸,好原始。在那裡我能感覺到以前印地安人在叢林裡的活動,以及與自然為伍的生活。那裡有些像我小時候,七堵基隆河上的吊橋,但風景更漂亮。多年來,記憶猶新,我一直希望能再看看那山谷的風景,再走一回吊橋,領受那走吊橋搖晃刺激的感覺。
重遊溫哥華,第一件事就是找尋吊橋公園的資訊。在市中心的旅遊資訊中心,果然一眼就找到了。自由行的第三天,我們從容用過早餐,搭Sky Train 到加拿大廣場搭免費專車。去往吊橋公園的專車,每十到十五分鐘一班,沿途停三站接旅客後即開過獅門大橋直達北溫哥華的吊橋公園門口。一到達公園門口,發現與記憶中完全不同,我估計來錯了地方。幾經詢問,才知我要找的是林吊橋,而此處是卡皮拉諾吊橋。原來,林吊橋比較小只有47公尺長,50公尺高。但這座公園不收費,旅行社為省錢所以帶我們去林吊橋。
卡皮拉諾吊橋是溫哥華首屈一指的風景區,人潮洶湧,不似林吊橋遊人稀少。這座公園是收費的,跟林吊橋相比,它有太多的人工化。不過既來之則安之,還是每個景點都認認真真地去看吧!
卡皮拉諾吊橋有140公尺長, 70公尺高,不但比林吊橋長三倍,又較高較寬。吊橋始建於1889年,在當時是世界上最長的吊橋,許多電影曾在此取景。橋上擠得滿滿的都是人,觀光名勝地,缺了林吊橋的樸實幽靜。。
卡皮拉諾的河水是黑色的,我觀察的結果發現河床是黑色的,雖然前幾天溫哥華下過雨,但水量很少,大部份的河床都露了出來。公園裡有一小潭,還有座三疊泉,都是黑色的水。要是中國人就會取名黑龍河,黑龍潭或黑龍泉。我用雙手捧起水,見非常清澈,其實此地沒有污染,那完全是光線及水底石頭顏色的反射。
走過吊橋,對岸有建在樹上的木屋,還有建在樹上的吊橋。樹上吊橋架在半空中起碼有三層樓高,以參天紅木為支點。樹橋範圍相當大,爬上第一棵樹走過吊橋,走到另一棵樹,腳底下是大片的叢林,不知繞過多少棵數才走到終點。這樣的行走很能滿足飛簷走壁的好奇心,走這些樹橋比走吊橋更有趣。
公園中還有沿著懸崖修建的棧道及一座半圓形建在懸崖邊的懸空橋,懸空橋上視野非常好,不但可以看盡足下的峽谷,又可遙望森林外的群山。這座公園可玩,可看的東西很多,除了遊樂,還有教育價值。它展示著雨林的生態,動物之間的食物鏈與植物的生長。
這一區亦可說是加拿大的巨木森林,有許多千年老樹。植被以紅杉,道格拉斯松(Fir) ,及雪松 (Hemlock)為主。到了這裡,我才搞清楚,紅杉與紅檜是屬於柏科;Fir, Hemlock, Pine 則屬於松科。道格拉斯松與雪松因生長在寒帶,針葉比一般的松樹(Pine)要細小得多。認識了許多植物,增長了知識,甚覺欣喜。
園中有自助餐店,冰淇淋與禮品店。我們走了兩個多鐘頭,已開始饑腸轆轆,於是去排隊買午餐。我點了鮭魚沙拉,老公點了加拿大漢堡,並買了啤酒咖啡,兩人坐在露天座,吃得非常開心愜意。明天就要離開溫哥華了,我遂買了些小紀念品與一些楓糖餅乾,準備回家送鄰居。
此地也有圖騰園,並展示一些印弟安人的手工藝術品。看到冰淇淋店實在誘人,我們各自買了兩坨。加拿大人頗康慨,份量有 31冰淇淋的兩倍大,起先擔心吃不下,由於滋味很好,吃著吃著,很快的便一乾二淨,居然還有意猶未竟之感。加拿大自身的飲食並沒有太大的特色,但他們的冰淇淋都很好吃,又香又濃郁,甜度正好,吃來亦不覺得膩。
以觀光眼光來看,這裡當然比林峽谷有趣。但若喜歡原始自然,爬山建行,林峽谷則比這裡更好。
溫哥華的美食
在溫哥華的最後一天,文友提子墨特地請我去他最喜歡的一家餐館吃午餐。他旅居溫哥華多年,不但是動畫家、作家亦是美食家。集他多年吃貨的經驗,推薦的餐館,自然有獨到之處。因為當天下午我就要去搭郵輪參加在船上舉行的女作家年會,所以老公早上便先搭機回聖荷西。提子墨與他的好友接了我之後,又去接同樣來參加年會的文友嘉為與玉琳。
墨弟領了我們來到溫哥華市中心的一家希臘餐廳 ”Stepho’s” 。雖在摩天樓林立的市中心,這家餐廳的外表漆成地中海藍,大招牌白底藍字,一派希臘風情。內部裝潢也很希臘,廳內隔成好幾個廳,還有白色的屋中屋,廳中的走道很有米克諾斯島上小巷弄的味道。
這家餐廳的菜以希臘烤肉串(Souvlakia)出名,另有特色菜希臘式燉菜焙盤 ( Casseroles),兼及烤肉,希臘包餅(Pita)等。經過墨弟的推薦,嘉為點了烤牛肉串,玉琳點了烤雞肉串,我點了燉茄子焙盤,而他自己則點了烤羊排。
點菜完畢,大家聊文學聊墨弟的新書,同時侍者送上了希臘烤麵包。這烤麵包有點像烤餅,但是發麵非死麵,綿軟有嚼頭,我個人非常喜歡。
我的焙盤份量很大,我為他們每人切了一塊,仍然吃不完。焙盤這道菜源自法國,基本上就是先將肉類切塊或切丁與蔬菜先在平底鍋中加油加水燉熟調味,並混以米飯或麵粉或玉米麵。起鍋之後,將作料一起倒入烤盤中,上面覆蓋上起司,送進烤箱去烤。烤盤通常用方形,兩吋高以上的容器,用康寧鍋 (corningware) 或 玻璃居多。焙盤在西餐中算是製作比較複雜的食物,一般都是烤上一大盤,供食時連烤盤一起送上桌,大家分食。做成像這樣,一人一份的情形並不多。
此店的焙盤並沒與容器一起上,而是預先做成形再倒扣在盤上後送去烤,便於食用。這道焙盤以茄子為主,混有碎牛肉與櫛瓜,上面覆蓋的是烤馬鈴薯泥。烤過的薯泥,酥酥脆脆,口感滋味皆佳。碎牛肉燉茄子,調味亦做得不錯,加上櫛瓜本身的香甜,搭混起來非常好吃。這道菜並搭配有此店的招牌沙拉,沙拉是將番茄切塊,黃瓜切片,並加上橄欖,洋蔥絲等,用他們的特殊醬料拌過,味道相當好。墨弟到底是識途老馬,推薦得絲毫不馬虎。
大家都分給我一點他們的食物,墨弟要我好好品嘗,仔細評鑑。我先試了一塊烤雞肉,這肉烤的炙香四溢,既熟且嫩,味道很好。再試牛肉,肉香十足,不柴不老,肉亦入味,相當好吃。我平時不大吃羊肉,但這裡的羊肉一點也不腥,比牛肉嫩,亦賽過雞肉,墨弟真不愧是吃貨。
烤肉皆搭配烤飯,烤馬鈴薯與希臘沙拉。地中海式烤飯,多半是將奶油融化混以橄欖油加米飯掺以切碎的蔬菜去烤,吃來會比較硬但很香。烤馬鈴薯,出乎意料的好吃,希臘沙拉也不錯。我與嘉為、玉琳皆吃得讚不絕口,覺得既新鮮亦滿意。
在溫哥華混了四天,這餐飯最有特色。美食佳餚之後,墨弟送我們去搭郵輪,為溫哥華之旅劃上了完美的句點。
暢遊溫哥華 山海任遨遊
圖文:典樂
二十四年前,我曾經帶著父母與女兒參加旅行團走馬看花溫哥華。當年對溫哥華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藉著到溫哥華參加海華女作協的年會,我特地提前四天到,打算好好看看這座城市。
老公是第一次來溫哥華,原先還質疑,逛一座城市兩天就夠了吧!有必要待這麼久嗎?然而四天玩下來,離開時卻意猶未盡,他依依不捨地說若下次再來時,我們住他個兩星期,再好好地玩玩。
海港是造就一座大城市的基礎,溫哥華不但臨海還靠山,再加上氣候溫和,自然而然發展成繁榮大城。 她所在的加拿大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 ,正確中譯應該是英屬哥倫比亞。卑詩二字是音譯,卻成了正式的俗稱。雖是英屬,但當地人的口音與加州很接近,英國腔反而並不重。
在溫哥華自由行很方便,搭 Sky Train 上天入地,遊山看海,山海之中任你遨遊。短短的四天我們也只能匆匆走過市中心,去了北溫哥華與西溫哥華,然而城裡城外景點多不勝數,只能憑著緣份挑上幾處去遊玩。
五帆廣場
加拿大廣場(Canada Place)的五帆是溫哥華最有名的地標,一般人多叫此地為五帆廣場。五張白帆在三層樓高的屋頂上迎海而立,襯托它的是碧海藍天,乍看之下還真以為有艘超級大帆船泊在港口。此處是溫哥華的郵輪碼頭,南來北往的郵輪都在此停泊,數日後我也要在這裡搭乘挪威太陽號去南加州的聖地牙哥。
據導遊說此地原是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的碼頭 B及C。加拿大的貿易商品在此地卸貨,然後上船轉運到世界各地。為什麼要在這裡建五張白帆呢?只知這是加拿大名設計公司與名建築公司所合作承建的,是紀念以前貨船在此揚帆遠征?或純粹為了設計之美,要與奧洲的雪梨哥劇院比美?我後來上網查詢,亦沒找到緣由,只能猜想兩者都有可能吧!
我們在五帆大樓裡的IMAX 3D影院看了一場飛越加拿大(Fly over Canada)。從溫哥華飛過洛磯雪山到多倫多,看尼加拉瓜大瀑布,再到黃刀鎮看北極光。加拿大幅員廣大,人口稀少,資源豐富,又有雄奇大山,奔騰大水,絕地極光。得天獨厚的無限美景,看得令人稱羨不已。
在五帆廣場看海,景色確實不俗,港灣的對岸是一抹青山,山頭煙籠霧鎖,隱隱還見到山後有山,又好似一山還另有一山高。五帆之旁是雄偉的汎太平洋酒店,前面是溫哥華世貿中心。這一區的建築新穎美觀,街道一塵不染,行人秩序井然。對街的嶄新大樓裡有一條美食街,大樓外遍植花草,噴水池飛珠湧泉,流著動聽的水聲。很少大城市的中心這麼乾淨又不喧嘩的。
廣場的改建主要是因運 1986在溫哥華舉辦的世界博覽會,盛會過後,依然是城裡最亮眼的觀光區。往西北方向走去,會看到另一個廣場,上有2010年冬季奧運會的火炬。這座偌大的廣場,展示著溫哥華在四分之一個世紀中舉辦的兩場世界級盛會。加拿大自1867年成立聯邦政府以來不足一百五十年,也無怪溫哥華給人的感覺,是這麼的「新」。
蒸汽鐘
二十幾年前遊溫哥華,就覺她的市中心很美,對那座蒸氣鐘的印象尤其深刻。這回自由行,一張地圖在手,才知蒸汽鐘所在的煤氣鎮(Gastown)就在五帆廣場東面不遠處。這座直立的蒸汽鐘,位於水街(Water)與甘比街(Cambie)的交口,古意的造型呈現出老式古董鐘的味道。這座鐘,每十五分鐘,放出蒸氣發出鐘聲。上回於聖誕假期中在白天到來,那日溫哥華剛下過一場雪,蒸氣放出來時在灰濛濛的冷空氣中,一股白煙伴著鐘聲裊裊上升,竟有空矇虛無之感,恍惚是從恆古時代傳來了遙遠的聖誕鐘聲,那記憶永難磨滅。這一回是夜遊,街上已有許多遊客在等待,竟然還有一對新人在拍婚紗照。時間一到,隨著鐘聲的響起,蒸氣從古老的時鐘頂上冒出,大股的白煙在夜空中旋轉擴散,黑白分明,感覺到煙的真實,鐘聲的渾厚,居然是完全不同的領受。
煤氣鎮是溫哥華較古老的城區,街道上的建築有維多利亞式,亦有巴洛克式及洛可可式。這裡的風物與不遠處的五帆廣場大不相同,從新區走到舊區,可以體會一下溫哥華短短一百多年的歷史變遷。溫哥華維護市容不遺餘力,老城區洋溢著古韻的建築依然乾淨光鮮,街道亦是清潔。街上商店餐廳林立,休閒逛街用餐皆宜。
史丹利公園
從溫哥華市中心往西溫哥華或北溫哥華都得穿過史丹利公園,經過獅門大橋。溫哥華的獅門大橋,可比美舊金山的金門大橋,同樣是單孔懸索吊橋。綠色的獅門高高聳起,橫跨在布勒內灣(Burrard Inlet)上,傲視著太平洋,守護著溫哥華。在溫哥華的四天,我雖然數度穿過公園,仍然沒有窺盡公園的全貌,只感覺她有點像舊金山的金門公園,很深很大。
公園裡最有名的景點是圖騰園(Brockton Point Totem Pole),園中有九根彩繪圖騰柱。加拿大的印弟安人原住民把他們特殊的經歷刻在木頭上以做紀念是為圖騰,他們喜用紅杉木(Red Cedar) 做圖騰柱。這種紅杉木是加拿大東海岸的特產,質地細密,不易腐爛有香氣,比加州海岸紅木還珍貴,可能與台灣的紅檜相近,不管如何,這三種紅木都同屬柏科,都是紅木的一種。圖騰並非原住民崇拜的對象,但都有其特殊意義,如老鷹代表天空的王國,鯨魚代表海中的領袖,狼代表陸地上的智慧,青蛙是海與陸地的連接。
這裡的圖騰柱,當然都不是原住民留下來的,都是當代藝術家仿製的。柱子旁都立有解說牌,介紹製作的藝術家,並說明其象徵的意義。每根圖騰柱的製做都相當不容易,不但有背後的故事,還要經過設計師的精心設計再經過雕刻師的巧手才能有成果豎立在園中。例如,最高的那根圖騰柱除了有設計師,還是兩位藝術家合作的成果。柱上的紅色小人是這一族印第安人的祖先,他於大水災中倖免於難,之後為族人製造了第一條獨木舟。英雄 Siwidi騎著殺人鯨歸來,並帶來海神的允諾,允許人們用海底世界的圖案製作面具,坐鎮在柱底的巨人象徵魔法與財富。
圖騰園旁的草地上橫著一截枯木,造型特殊變化巧妙,似乎是巨木之根,又似木雕作品。但無論怎麼看,都有渾然天成之美感。而樹根上面的巨木,很可能已化做了其中的一根圖騰柱。公園面向海灣,加拿大廣場的摩天樓群與五座白帆皆遙遙在望。對岸是繁華的摩登世界,這裡的圖騰柱訴說著古老的傳說,觀光馬車搖著鈴聲迤迤然而行,公園裡樹多花多,懷古浪漫,竟不知自己懷的是何種情懷。
伊利沙白花園
溫哥華島上維多利亞市的布查德花園美名傳遍天下,卻沒想到溫哥華市裡的伊利沙白花園之美並不輸布查德花園。
奇怪的是在觀光指南上並找不到這座花園。若非居住溫哥華多年的好友蔣安帶路,很可能就錯過了賞花的機會。這一日,秋涼微雨,我們撐著傘來到座落在小山丘上的公園。公園入口,一座寬大的噴水池裡,水柱噴得半天高,四周瀰漫著水霧,整座公園都籠罩在煙雨濛濛中。加州年年乾旱,舊金山灣區公園裡的噴水池大都是滴水不剩,更別談噴水了。溫哥華多雨,城裡噴水池多,處處都恣意噴灑。水池後是熱帶植物館,溫哥華終年氣溫不高,熱帶植物因此要養在玻璃暖房中。進得館來,是溫暖的熱帶森林,植物繁茂翠綠,熱帶鳥類的彩羽在林中穿梭。外面濕冷,這裡卻是如此美好的另一世界,進來了真不想離開。
站在山頂透過重重花幕往下望,英吉利海灣(English Bay)恍如「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掩映在紅花綠葉中。蔣姐領我們逛花園,欣見園中植有許多醉蝶花。這種花應該生長在潮溼的熱帶,這裡天氣較寒,竟然可以栽培到繁花怒放,頗讓我驚奇。以前我在基隆七堵的舊家,便種有醉蝶花。小時候,認為它是世界上最美最奇的花,一株花上有無數形如蝴蝶的花朵圍繞,花瓣的粉紅色嫩得纖弱。那才是可遠觀不可褻玩,生怕一碰了它,蝴蝶就要飛走。
蔣姐帶我們到一處通往山下的小徑,我原以為她要帶我們多走路運動運動。沒想到走到台階旁往下看,一眼赫見山下另有花園,那格局竟跟布查德花園一般無二。我問蔣姐,她點點頭,說兩座花園非常像,不知是誰仿照誰造的。
布查德我去過兩次,第一次就是二十四年前帶著父母去的。當導遊帶領我們站在高處往下看時,當年真驚豔得呆了,世上竟有這麼漂亮的地方。母親驚喜得讚不絕口,曾說能看一眼這樣的花園,什麼都滿足了。六年前,我們搭乘阿拉斯加郵輪時,又去過一次,仍然喜歡的不得了。但兩次都來去匆匆,不得盡興。今日來此好似又重臨了布查德花園一般,又不需要趕時間,可以盡情的欣賞。
園中的樹修剪得宜,又被秋雨洗得乾淨,似乎一片敗葉也無。綠如翡翠的松柏,變了色的紅葉,初轉黃的秋葉,交織出一片七彩,豔麗卻又不俗氣。花圃的搭配設計,美得叫人的心都溫柔了起來。誰說秋天寂寞,秋花原來不輸春花,園中各種品種的秋海棠,萬壽菊,波斯菊,還有薰衣草,一叢紅一叢黃或一叢紫地開得明豔照人。轉過一個彎,又見大片的醉蝶花,不但有粉紅還有紫紅、桃紅,譜出一片晚霞。以前在鄉下只見過粉紅色的,未料此地竟然有各種不同的品種。
我一面走一面讚嘆。蔣姐善畫,我說:「難怪妳的花卉畫得這般傳神,原來有這麼美的地方可賞花。」
格蘭佛島(Granville Island)
格蘭佛島(Granville Island) 實際上是一個半島,或許幾百年前漲潮時海水圍繞,真的是一座島。雖然有99號公路通往島上,但市政府提供有免費水上巴士送遊客過假溪 (False Creek) 到島上。
假溪其實不是溪,是英吉利海灣(English Bay)伸入陸地造成的美麗錯誤,當地的華人旅遊業以音譯稱之為福溪。福溪裡的水上巴士是迷你小船,坐上八人就人滿為患。福溪不寬,小船搖晃幾下,沒有幾分鐘就到達島上,時間雖短,卻是來到溫哥華不可錯過的體驗,因為那短短的海上航行飽覽兩岸風光感覺非常有趣。
島上是純粹的觀光區,上得島來,只顧吃喝玩樂就好。島上偏多大型如工廠般的建築,原來這些建築以前皆是工廠。這裡原是水泥廠或木材廠等傳統工業區,老式的生產工業逐漸淘汰後,小島曾荒廢多年,加拿大政府不計成本,硬將工業廢島轉變為觀光島。如今那些舊廠房或是藝術家的工作室,或是商場,或是公共市場,不但觀光客多,當地人也多到島上購物。
走入島上的公共市場,恍惚回到了台北的公共菜市場。一樣有魚肉部、蔬果部,乾貨部及小吃部等等,一個攤位接著一個攤位。水果攤一筐筐的水果,排得整齊漂亮,草莓、藍莓、紅莓、葡萄、蘋果、梨,樣樣新鮮奪目,讓人看得立刻升起了購買的欲望。葡萄的品種特別多綠、紫、黑、紅,還有一種如拇指般的長形葡萄,我們買了一小筐,非常甜美多汁。
賣起司、橄欖、各式香腸、核桃乾果的店,琳瑯滿目,看著真是養眼又垂涎。有家法式肉凍(Terrine)店,賣各種肉凍,大多是肉醬混合果醬製成。雖然各種肉類都有,卻以鴨肉為多。有一款鴨肉松露,想來應是相當名貴。另外,竟然還有野雉肉與野牛肉,這些野味難道是打獵打來的嗎?總之,形形色色的肉凍,看的甚覺稀奇。肉凍上皆覆有一層棕色或淺咖啡的透明皮凍,之下才是肉醬凍,未切開的肉凍也點像提拉米蘇蛋糕。肉類無法帶回美國,旅途之中,儲存不便,往後數日的飯局亦早有安排,幾經詢問,最終忍住未買,卻看得直吞口水。如果來日再到溫哥華住上十天半月,一定要每樣每塊買來嘗嘗。
市場裡亦有甜品及貝果等咖啡店,我們買了法式酥餅及咖啡,到外面邊吃邊逛。島上多畫廊,有許多的藝術品可欣賞。度假,就是該這樣閒閒地,吃吃逛逛。
吊橋峽谷
在溫哥華隨處逛逛走走便能看到海,然而離山也不遠,搭公車就能到達深山峽谷。北溫哥華有兩座有名的吊橋公園卡皮拉諾吊橋(Capilano Suspension Bridge Park) 及林吊橋 (Lynn canyon suspension bridge) 。
二十四年前參加旅行團,曾去過一座吊橋。記得那日來到青山翠谷中,見幽深的谷底溪水激流而過,兩岸杉林蒼翠,滿山濃濃的綠,橫在谷上的那道吊橋好古樸,好原始。在那裡我能感覺到以前印地安人在叢林裡的活動,以及與自然為伍的生活。那裡有些像我小時候,七堵基隆河上的吊橋,但風景更漂亮。多年來,記憶猶新,我一直希望能再看看那山谷的風景,再走一回吊橋,領受那走吊橋搖晃刺激的感覺。
重遊溫哥華,第一件事就是找尋吊橋公園的資訊。在市中心的旅遊資訊中心,果然一眼就找到了。自由行的第三天,我們從容用過早餐,搭Sky Train 到加拿大廣場搭免費專車。去往吊橋公園的專車,每十到十五分鐘一班,沿途停三站接旅客後即開過獅門大橋直達北溫哥華的吊橋公園門口。一到達公園門口,發現與記憶中完全不同,我估計來錯了地方。幾經詢問,才知我要找的是林吊橋,而此處是卡皮拉諾吊橋。原來,林吊橋比較小只有47公尺長,50公尺高。但這座公園不收費,旅行社為省錢所以帶我們去林吊橋。
卡皮拉諾吊橋是溫哥華首屈一指的風景區,人潮洶湧,不似林吊橋遊人稀少。這座公園是收費的,跟林吊橋相比,它有太多的人工化。不過既來之則安之,還是每個景點都認認真真地去看吧!
卡皮拉諾吊橋有140公尺長, 70公尺高,不但比林吊橋長三倍,又較高較寬。吊橋始建於1889年,在當時是世界上最長的吊橋,許多電影曾在此取景。橋上擠得滿滿的都是人,觀光名勝地,缺了林吊橋的樸實幽靜。。
卡皮拉諾的河水是黑色的,我觀察的結果發現河床是黑色的,雖然前幾天溫哥華下過雨,但水量很少,大部份的河床都露了出來。公園裡有一小潭,還有座三疊泉,都是黑色的水。要是中國人就會取名黑龍河,黑龍潭或黑龍泉。我用雙手捧起水,見非常清澈,其實此地沒有污染,那完全是光線及水底石頭顏色的反射。
走過吊橋,對岸有建在樹上的木屋,還有建在樹上的吊橋。樹上吊橋架在半空中起碼有三層樓高,以參天紅木為支點。樹橋範圍相當大,爬上第一棵樹走過吊橋,走到另一棵樹,腳底下是大片的叢林,不知繞過多少棵數才走到終點。這樣的行走很能滿足飛簷走壁的好奇心,走這些樹橋比走吊橋更有趣。
公園中還有沿著懸崖修建的棧道及一座半圓形建在懸崖邊的懸空橋,懸空橋上視野非常好,不但可以看盡足下的峽谷,又可遙望森林外的群山。這座公園可玩,可看的東西很多,除了遊樂,還有教育價值。它展示著雨林的生態,動物之間的食物鏈與植物的生長。
這一區亦可說是加拿大的巨木森林,有許多千年老樹。植被以紅杉,道格拉斯松(Fir) ,及雪松 (Hemlock)為主。到了這裡,我才搞清楚,紅杉與紅檜是屬於柏科;Fir, Hemlock, Pine 則屬於松科。道格拉斯松與雪松因生長在寒帶,針葉比一般的松樹(Pine)要細小得多。認識了許多植物,增長了知識,甚覺欣喜。
園中有自助餐店,冰淇淋與禮品店。我們走了兩個多鐘頭,已開始饑腸轆轆,於是去排隊買午餐。我點了鮭魚沙拉,老公點了加拿大漢堡,並買了啤酒咖啡,兩人坐在露天座,吃得非常開心愜意。明天就要離開溫哥華了,我遂買了些小紀念品與一些楓糖餅乾,準備回家送鄰居。
此地也有圖騰園,並展示一些印弟安人的手工藝術品。看到冰淇淋店實在誘人,我們各自買了兩坨。加拿大人頗康慨,份量有 31冰淇淋的兩倍大,起先擔心吃不下,由於滋味很好,吃著吃著,很快的便一乾二淨,居然還有意猶未竟之感。加拿大自身的飲食並沒有太大的特色,但他們的冰淇淋都很好吃,又香又濃郁,甜度正好,吃來亦不覺得膩。
以觀光眼光來看,這裡當然比林峽谷有趣。但若喜歡原始自然,爬山建行,林峽谷則比這裡更好。
溫哥華的美食
在溫哥華的最後一天,文友提子墨特地請我去他最喜歡的一家餐館吃午餐。他旅居溫哥華多年,不但是動畫家、作家亦是美食家。集他多年吃貨的經驗,推薦的餐館,自然有獨到之處。因為當天下午我就要去搭郵輪參加在船上舉行的女作家年會,所以老公早上便先搭機回聖荷西。提子墨與他的好友接了我之後,又去接同樣來參加年會的文友嘉為與玉琳。
墨弟領了我們來到溫哥華市中心的一家希臘餐廳 ”Stepho’s” 。雖在摩天樓林立的市中心,這家餐廳的外表漆成地中海藍,大招牌白底藍字,一派希臘風情。內部裝潢也很希臘,廳內隔成好幾個廳,還有白色的屋中屋,廳中的走道很有米克諾斯島上小巷弄的味道。
這家餐廳的菜以希臘烤肉串(Souvlakia)出名,另有特色菜希臘式燉菜焙盤 ( Casseroles),兼及烤肉,希臘包餅(Pita)等。經過墨弟的推薦,嘉為點了烤牛肉串,玉琳點了烤雞肉串,我點了燉茄子焙盤,而他自己則點了烤羊排。
點菜完畢,大家聊文學聊墨弟的新書,同時侍者送上了希臘烤麵包。這烤麵包有點像烤餅,但是發麵非死麵,綿軟有嚼頭,我個人非常喜歡。
我的焙盤份量很大,我為他們每人切了一塊,仍然吃不完。焙盤這道菜源自法國,基本上就是先將肉類切塊或切丁與蔬菜先在平底鍋中加油加水燉熟調味,並混以米飯或麵粉或玉米麵。起鍋之後,將作料一起倒入烤盤中,上面覆蓋上起司,送進烤箱去烤。烤盤通常用方形,兩吋高以上的容器,用康寧鍋 (corningware) 或 玻璃居多。焙盤在西餐中算是製作比較複雜的食物,一般都是烤上一大盤,供食時連烤盤一起送上桌,大家分食。做成像這樣,一人一份的情形並不多。
此店的焙盤並沒與容器一起上,而是預先做成形再倒扣在盤上後送去烤,便於食用。這道焙盤以茄子為主,混有碎牛肉與櫛瓜,上面覆蓋的是烤馬鈴薯泥。烤過的薯泥,酥酥脆脆,口感滋味皆佳。碎牛肉燉茄子,調味亦做得不錯,加上櫛瓜本身的香甜,搭混起來非常好吃。這道菜並搭配有此店的招牌沙拉,沙拉是將番茄切塊,黃瓜切片,並加上橄欖,洋蔥絲等,用他們的特殊醬料拌過,味道相當好。墨弟到底是識途老馬,推薦得絲毫不馬虎。
大家都分給我一點他們的食物,墨弟要我好好品嘗,仔細評鑑。我先試了一塊烤雞肉,這肉烤的炙香四溢,既熟且嫩,味道很好。再試牛肉,肉香十足,不柴不老,肉亦入味,相當好吃。我平時不大吃羊肉,但這裡的羊肉一點也不腥,比牛肉嫩,亦賽過雞肉,墨弟真不愧是吃貨。
烤肉皆搭配烤飯,烤馬鈴薯與希臘沙拉。地中海式烤飯,多半是將奶油融化混以橄欖油加米飯掺以切碎的蔬菜去烤,吃來會比較硬但很香。烤馬鈴薯,出乎意料的好吃,希臘沙拉也不錯。我與嘉為、玉琳皆吃得讚不絕口,覺得既新鮮亦滿意。
在溫哥華混了四天,這餐飯最有特色。美食佳餚之後,墨弟送我們去搭郵輪,為溫哥華之旅劃上了完美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