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毛豆子
美國作家杜魯門.卡波特的《布魯克林高地:一份私人自傳》有這樣一個相當著名的開頭:“我住在布魯克林,可沒人逼我。”(I live in Brooklyn. By choice.)。從1955到1965年間,愛排場,要面子的卡波特先生在布魯克林高地(Brooklyn Heights) Willow 街70號那棟三層聯體別墅的地下室住了十年,要知道那個時候,對于曼哈頓人來說,住在布魯克林不亞于流放。
而時代的車輪旋轉得如此迅速,2009年的HBO電視系列劇《凡人煩人》裏,那個曼哈頓老花花公子喬治在感慨“布魯克林是新曼哈頓” 時,距離《欲望都市》裏,聞聽米蘭達要搬到布魯克林的威廉斯堡之“噩耗”,其閨蜜們如喪考妣的反應不過區區五年。可現在,可現在當大家提起布魯克林的威廉斯堡時,大家已經開始用追憶黃金時代的口吻說:“威廉斯堡的波西米亞日子早已是遙遠的過去。”
好在一個城市在不停擴張的時候,永遠會有新的邊緣出現。比如就在威廉斯堡也貌似成爲無趣的中産階級群居處,那麽,我們只能再次拓展我們的波西米亞疆域。這次,我們前往分別位于威廉斯堡東邊的布希維克(Bushwick)和北方的綠點(Greenpoint)街區。
- 布希維克的Loft房東,管自己叫“策展人”
布希維克這個本意爲“樹林裏的小村莊”的布魯克林北方小區至今在維基上的詞條依然顯示:“是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北部的一個下層中産階級社區。”可是這個曾經是邊緣再邊緣的人(也就是俗稱很窮的人)實在在曼哈頓找不到一張床鋪時,才會搬去住的地方,已經被《Vogue》雜志的主編安娜.溫圖爾女士欽點爲“世界七大酷街區”之一,而《紐約時報》也趁機給它貼上了“下一個藝術世界的切爾西”。
我從Airbnb找了一個Mid-Century最簡主義風格的 Loft。我們的房東把這個Loft起名爲“Boswijk”,那是 17世紀時,荷蘭人給布希維克起的名字。我的三個房東們,Shelby, Daniela和Tron分別在《VICE》, 《Elle Decor》工作,還有一個則是MV導演,哦,對了,他們更喜歡把自己叫做“Curators of Boswijk”(布希維克策展人),顯然,他們把這個前倉庫改建成的Loft當成了一個小小的藝術空間。
Tron和我在布魯克林遇到的其他房東都有一定的共同點,不管男女,他們都帶著黑色絨線帽,牆上挂著滑板,身上,特別是手背上有紋身。這個越南裔小夥子六年前搬到McKibbin 街上這個巨大的Loft公寓樓,距離《紐約時報》2008年對這兩棟面對面的,前紡織廠車間改建的住宅大樓所做的報道不遠。這篇報道名爲《年輕藝術家們找到了私密空間,只是,缺乏隱私》(Young Artists Find a Private Space, Only Without the Privacy),報道爲這個居民平均年齡大約只有23歲的社區做出這樣一個結論:“在McKibbin街的Lofts呆上幾天可以讓你體會到什麽是年輕,什麽是急于獲得認可,什麽是爲了在這個城市極富競爭力又眼花缭亂的地下藝術和音樂世界站穩腳跟而忍辱負重。這裏讓人想起60年前的格林威治,30年前的蘇豪區,或者1990年代的東村。” McKibbin街的Loft大樓就此獲得“藝術宿舍”(Art Dorm )的綽號,也許,這也是Tron們 把自己稱爲“Curators of Boswijk”的一點小溯源吧。
就是在這個布魯克林的“藝術宿舍”,Tron和Shelby兩個年輕的藝術學校畢業生和其他六個室友合住了五年多之久,終于他和Shelby長大了,他們沒有六年前那麽年輕,也開始被社會接受,他們開始看不慣把這裏弄得亂七八糟的創意邋遢人,于是他們把室友們趕走了。2015年,他們花了兩個月裝修, 自己負責裝修計劃,重新設計和裝飾內部,把本來一個混沌的潦草的大統窩隔成三層樓,擁有六個臥室的空間,兩間自住,另外四間在Airbnb上出租。他們還擁有一個頗爲高挑的客廳和狹長的露台,准備今後還可以做成一個小小的展覽空間。
Tron和他的夥伴們顯然已經從"藝術宿舍”畢業了,他們堅定地向三十歲的職業創業人士的門洞邁去。他們不再喜歡下班後鑽到狗窩一樣的家,他們開始欣賞最簡主義,用不鏽鋼和原木作爲家居的主打,美國Mid Century的家具內裝,時不時點綴一些富有禅意的小盆景。Tron一邊和我說話,一邊還點燃了一根沈香,而這棟大樓氣味的主調,曾經可是大麻啊。
- 我的房東退了學,用15000美金買了家破舊服裝廠
我在布魯克林的第二個Airbnb竟然坐落在教堂裏,確切的說,是曾經的St. Vincent De Paul 天主教堂,具有140多年曆史,它坐落在威廉斯堡,但顯然這裏的房産不便宜,我的房東Andrew不得不把他雙層複式結構Loft裏的客房出租,貼補房貸和他剛起步的事業。我以前住的Airbnb 房東多爲藝術家或者作家,當我發現 Andrew竟然是一家時髦男裝廠老板時,我立刻要求參觀廠房。 我本來爲可以有機會住天主教堂改裝的摩登公寓而頗爲興奮,但我不得不承認,我在獲悉了Andrew的一些背景信息後,我更被他本人和他的工廠所吸引。
入住那天,他和朋友在陽台上抽煙,在周末布魯克林清冷的空氣裏。“我們明天到你廠裏參觀?”“好啊,九點以後都可以。” 這個典型威廉斯堡Hipster打扮的Andrew懶懶地說。這位加州聖地亞哥會計師的兒子已經在紐約生活了五年,顯然其口音和態度還是帶著南加州人的懶散。可是你千萬不要被他的外表所欺騙,他並非懶散之人:
13歲獲得美國少年滑板冠軍,16歲時他擔任後衛的球隊獲得美國青年足球聯賽冠軍,18歲獲得紐約大學獎學金去東岸上大學,20歲在Kickstart .com上衆籌了一萬五千美金買下一個位于布希維克邊緣的老舊猶太人服裝工廠,創立了一個名爲 “Knickerbocker”的男裝廠,當他發現生意比學業更需要他時,他退了學。目前他手下有十個雇員爲他工作。今年是他成爲工廠主的第三年,也就是說,Andrew現年23歲,雖然他看上去更像32歲,所以將上了發蠟的金發往後緊貼頭皮地梳理,再留一下絡腮胡,穿著祖父那代人的工裝,再戴一幅複古的玳瑁圓眼鏡是很有必要的。
從紐約L地鐵線的Jefferson St站出來,我沿著Flushing大街北行, 這裏是布什維克區的邊緣。隨著門牌號越來越大,我越來越感到這並不是在紐約的布魯克林,而是中國江浙某三線工業小城的郊區:並不寬的街道兩旁,羅列著種種中國外貿批發中心,經營著從圍巾帽子到涼鞋皮靴,甚至還有杭州天堂傘的批發業務。“這裏就好像小義烏”,我心裏正在這麽想,擡頭一看,眼前就是一個“小義烏批發中心”。街道上行人寥寥,步行了大概十來分鍾,終于找到了1852號。我的目的地是這個三層樓高的倉庫,在倉庫門口徘徊了一下,擡頭發現不少窗口外依然伸出了中文字的批發行旗幟,我基本已經覺得自己找錯地方了,一個時髦男青年開的潮牌服裝廠怎麽可能在這裏呢?就在我幾乎要放棄的時候,我發現了倉庫大樓的側翼,有一個小小鐵門,鐵門旁,貼了一個小小的“Knickerbocker”的鐵牌,好像只爲接頭時做暗號使用而存在。
我直到走進大樓,拾級而上,在牆壁上看到了一個金色的裸女合蛇的卡通塗鴉,我徹底松了口氣,確認自己的確是來到了“Knickerbocker”,一個摩登的老工廠。推開了二樓的車間的門,率先進入眼簾的竟然不是什麽熨鬥或者縫紉機,而是供這個前滑板冠軍工間玩耍的滑板坡,然後才是縫紉機,打孔機,工作台,布料,樣衣,工人,還有一條叫Basil的狗。年輕的工人們帶著耳機,穿著連帽衫,在用比他們祖父母年紀還要大的工具打孔縫線。當時的光線極其好,西曬太陽從大幅玻璃窗裏照射進來,讓那些坐落在法拉盛大街百年廠房內的老機器和新匠人的剪影都在閃閃發光。
我在一張工作台邊找到Andrew時,他正和一個小夥子在研究一頂帽子的做工。他穿著一身古著:卡其的工裝褲,灰色的衛衣和黑色的呢背心,頭發抹得光亮,往後梳得齊整,精心打理過的絡腮胡子,好像來自上個世紀二戰後的布魯克林工廠主。可是他手背上“1992”這個生辰紋身畢竟還是暴露了他的真實年齡。
這個滑板和滑雪板運動員出身的男孩子最初對服裝産生興趣是因爲贊助他的那些運動服裝品牌的衣服都實在太不酷了。他在大學的兩年盡量學了商學院關于經營管理的課程,並在運動服裝品牌Billabong 實習,學到了服裝設計和面料方面的知識。現在他覺得自己廠裏的制帽老師傅Felix就是非常棒的老師,盡管Felix好像連話也說不太清楚。而他當年的紐約大學的同學,現在已經畢業,正在爲他工作。
說實話,我第一眼看到工作台後的一個個年輕人,並沒有覺得他們是在上班,而是在學校實驗室做實驗,或者藝術學校學生在做某個項目。這些年輕人並不把自己看作藍領工人,他們認爲自己是工匠,是手工藝人,這正是“Knickerbocker ”引以爲豪的地方,他們的口號是:“Made by us in New York”(由我們在紐約制造),難怪《Monocle》雜志會報道他們,難怪他們的衣服會在日本賣得很好。他們手制男帽和樣式複古的男式襯衫,夾克,用的布料大多從日本衝繩進口,靠十個工匠在布魯克林工廠手制,希望你能在穿戴他們的衣服帽子時,也能體會到工匠手勞之美,體會到美國手工制造業的傳統。這是一個新布魯克林人的理想。由此你也可以理解,這是一個有點吃力不討好的事業,它並不能賺很多錢,它只是一個新布魯克林人的小理想。
Andrew 說《紐約時報》不久就會報道他。“關于什麽?”我問。“關于我,關于我的Airbnb,關于我的工廠,關于我的一切。” “那我很慶幸,作爲你的房客,我得以率先報道了你。”
- 在街面古董商店裏睡三天
我拖著行李箱,從地鐵G線下車,站在綠點大道(Greenpoint Ave),准備尋找我在布魯克林探索性住宿的第三個目的地。這裏是布魯克林北端的綠點社區,它沒有布魯克林高地或者公園坡(Park Slope)那種精美古典的褐石建築,沿街都是一間連著一間戰前已然矗立在那裏,兀自帶著上個實際中期遺留氣味的店鋪: 遮了一半櫥窗的發黃的棉麻簾子,陷進去的店門和因此好像高聳顴骨的對稱的櫥窗, 大多時候有一米陽光斜射在牆上。
據說年輕夫婦和工作不久的職業人士尚能在這裏找到一丁點兒購置房産建設家園的希望,他們甚至已經無法在布希維克 和資深的職業人士和成熟家庭競爭了。無望在公園坡,布魯克林高地,卡羅爾花園(Carroll Gardens),甚至威廉斯堡置業的中産階級, 就都指望可以在這裏找到一棟連體木結構或者磚砌聯排別墅。當有一處性價比合理的房源進入市場時,有一位小學教師這樣向《紐約時報》描述她的看房經曆:“ 我們和100個人一起看了這套房子”,房産經紀人告訴她說,“你必須排隊上樓。”
我在綠點大道上走了10分鍾,終于到了這條大街的盡頭,幾乎就在東河邊上,才找到了布魯克林床旅的最後一站:一家櫥窗裏至今還挂著“Le Grenier”招牌和幾樣零星東西的古董店。我只覺得這個門面看上去好熟,但是我又記不清曾經在哪裏見過。如果你用谷歌搜索“Le Grenier Antique Store”(Le Grenier 古董商店) ,谷歌依然會顯示它的營業時間 。我將在這個古董店裏住上三天三夜。但願我不需要接待一些消息不靈通,依然慕名來覓古董的客人。
如果不是因爲這家古董店,我也許壓根兒沒有機會來到布魯克林北端這個曾是波蘭人聚居的前工業區。顯然這家古董店的女主人Maya頗有眼光,她早在十年前就和朋友合夥買下了這個河濱邊的十九世紀末期老屋。這位是曾經的時尚業工作者將興趣轉入了古董和室內裝修。不過 ,這家2009年開張的古董店並沒有給Maya帶來預想中的利潤, 畢竟作爲零售店鋪,它在路的盡頭可不是一件好事,可是現在作爲民宿,卻是再也合適不過。它如今通過Airbnb找到了一些人氣,這個在Yelp上只有四條評論的三星古董店打了翻身仗,成爲擁有了過百條評論的五星Airbnb。
店鋪(哦,得說,我們的公寓)裏依然還擺放著不少當年古董店裏沒有賣出的舊貨, 供客人使用的老虎腳爪浴缸旁還挂著營業時間,其中也包括了Maya最喜歡的鎮店之寶:一個帶有16個扁抽屜的檔案櫃子,來自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牆上挂著年代久遠的人體解剖圖,印在古董牛皮紙上,最下方有來自Maya的提示:價格不菲,請勿觸摸。古董店的老吊頂來自密蘇裏的一個學校,而木頭地板則來自曼哈頓一棟現在早已拆毀的建築,這個Maya顯然是個瘋狂的搜物狂。
我花了不少時間把散落在房間各個角落的當年沒有賣掉的古董燈一一打開,把遮住櫥窗的布簾子拉上,我打開 現在已經充當碗櫥的玻璃櫃台(將碗盤拿出,看碗底是宜家的,確認這是給我用的,不是古董店的存貨),取出茶杯,開始燒水。我在古董店不當小二當住客的三天開始了。
我浏覽起次日即將拜訪的惠特妮美國藝術博物館的網站,然後看到了以描繪寂寥生活場景的美國繪畫大師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那幅名爲“7a.m” (早晨七點)的作品。畫的是路的盡頭早上七點的一個清冷的店面,也是空蕩蕩的櫥窗,放著幾樣乏味的東西,一個指在七點的鍾,陽光熱烈地灑滿了櫥窗,但店門似乎永遠不會開了,充滿了美國小鎮式的乏味的憂傷。
就是它了!我終于想起了它讓我眼熟的原因。布魯克林讓我想起美國內陸深處那些小鎮,依然洋溢著植根于美國清教徒傳統的文化氣息,只是後者靠那些年老的,永遠無法離開的人來維系,而前者,在布魯克林,則靠我遇到的這樣一些年輕人,用他(她)們的記憶或者見識,來進行一場古典生活的文藝複興。
Tips:
布希維克Mid-Century最簡主義風格 Loft 預訂鏈接:
https://www.airbnb.com/rooms/8400723 ,房價80美金左右
威廉斯堡教堂公寓預訂鏈接:
https://zh.airbnb.com/rooms/3869335?s=8, 房價153美金左右。
綠點古董店預訂鏈接:
https://zh.airbnb.com/rooms/323688 , 房價175美金左右
Roberta's可以滿足你在布希維克早餐(早餐是在隔壁的Bakery部),中餐和晚餐的全部需要,不要被其過于草根和無序的外表嚇到,其實它裏面的擺設相當溫暖,也接待過克林頓和Jay-Z這樣的顧客。Roberta's的後院,還藏著一家米其林二星Blanca,和Roberta's同屬意大利廚師Carlo Mirarchi。你們也不要被餐廳前的那些廢棄集裝箱或破帳篷嚇到。 可是一個晚上只收容12個客人的吧台讓它的預訂有些困難,提前一個月應該沒有問題,Tasting Menu在195美元左右。
Roberta's
http://www.robertaspizza.com/
Blanca
http://www.blancanyc.com/
Address: 261 Moore St, Brooklyn, NY 11206
Bushwick 是個觀賞街畫的好地方,世界各地的街畫家會到這裏留下自己的畫影和Tag。其實你根本不用刻意尋找,如果你從曼哈頓而來,那麽坐L Train, 在布魯克林的 Morgan Ave站下,然後 從 Bogart St 出口出站,你就漫步在一個街頭波普畫廊了。你可以在該網站獲得該地街畫最新信息:http://bushwickdaily.com/tag/street-art/
“Persons of Interest ”是個Retro-hip男士理發店, 它也歡迎女士前去一坐,因爲就在老氛圍的理發剃須空間之後,隱藏著一個小小的Espresso Bar, 是布魯克林咖啡作坊Parlor Coffee的Pop-up shop。你可以來一杯咖啡,坐在店堂櫥窗下,和那些等待理發的布魯克林hipster們分享一張大木桌,盡管做你自己的事。
http://www.personsofinterestbklyn.com/
睡了布魯克林那些古怪的床,可沒人逼我
圖/文:毛豆子
美國作家杜魯門.卡波特的《布魯克林高地:一份私人自傳》有這樣一個相當著名的開頭:“我住在布魯克林,可沒人逼我。”(I live in Brooklyn. By choice.)。從1955到1965年間,愛排場,要面子的卡波特先生在布魯克林高地(Brooklyn Heights) Willow 街70號那棟三層聯體別墅的地下室住了十年,要知道那個時候,對于曼哈頓人來說,住在布魯克林不亞于流放。
而時代的車輪旋轉得如此迅速,2009年的HBO電視系列劇《凡人煩人》裏,那個曼哈頓老花花公子喬治在感慨“布魯克林是新曼哈頓” 時,距離《欲望都市》裏,聞聽米蘭達要搬到布魯克林的威廉斯堡之“噩耗”,其閨蜜們如喪考妣的反應不過區區五年。可現在,可現在當大家提起布魯克林的威廉斯堡時,大家已經開始用追憶黃金時代的口吻說:“威廉斯堡的波西米亞日子早已是遙遠的過去。”
好在一個城市在不停擴張的時候,永遠會有新的邊緣出現。比如就在威廉斯堡也貌似成爲無趣的中産階級群居處,那麽,我們只能再次拓展我們的波西米亞疆域。這次,我們前往分別位于威廉斯堡東邊的布希維克(Bushwick)和北方的綠點(Greenpoint)街區。
布希維克這個本意爲“樹林裏的小村莊”的布魯克林北方小區至今在維基上的詞條依然顯示:“是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北部的一個下層中産階級社區。”可是這個曾經是邊緣再邊緣的人(也就是俗稱很窮的人)實在在曼哈頓找不到一張床鋪時,才會搬去住的地方,已經被《Vogue》雜志的主編安娜.溫圖爾女士欽點爲“世界七大酷街區”之一,而《紐約時報》也趁機給它貼上了“下一個藝術世界的切爾西”。
我從Airbnb找了一個Mid-Century最簡主義風格的 Loft。我們的房東把這個Loft起名爲“Boswijk”,那是 17世紀時,荷蘭人給布希維克起的名字。我的三個房東們,Shelby, Daniela和Tron分別在《VICE》, 《Elle Decor》工作,還有一個則是MV導演,哦,對了,他們更喜歡把自己叫做“Curators of Boswijk”(布希維克策展人),顯然,他們把這個前倉庫改建成的Loft當成了一個小小的藝術空間。
Tron和我在布魯克林遇到的其他房東都有一定的共同點,不管男女,他們都帶著黑色絨線帽,牆上挂著滑板,身上,特別是手背上有紋身。這個越南裔小夥子六年前搬到McKibbin 街上這個巨大的Loft公寓樓,距離《紐約時報》2008年對這兩棟面對面的,前紡織廠車間改建的住宅大樓所做的報道不遠。這篇報道名爲《年輕藝術家們找到了私密空間,只是,缺乏隱私》(Young Artists Find a Private Space, Only Without the Privacy),報道爲這個居民平均年齡大約只有23歲的社區做出這樣一個結論:“在McKibbin街的Lofts呆上幾天可以讓你體會到什麽是年輕,什麽是急于獲得認可,什麽是爲了在這個城市極富競爭力又眼花缭亂的地下藝術和音樂世界站穩腳跟而忍辱負重。這裏讓人想起60年前的格林威治,30年前的蘇豪區,或者1990年代的東村。” McKibbin街的Loft大樓就此獲得“藝術宿舍”(Art Dorm )的綽號,也許,這也是Tron們 把自己稱爲“Curators of Boswijk”的一點小溯源吧。
就是在這個布魯克林的“藝術宿舍”,Tron和Shelby兩個年輕的藝術學校畢業生和其他六個室友合住了五年多之久,終于他和Shelby長大了,他們沒有六年前那麽年輕,也開始被社會接受,他們開始看不慣把這裏弄得亂七八糟的創意邋遢人,于是他們把室友們趕走了。2015年,他們花了兩個月裝修, 自己負責裝修計劃,重新設計和裝飾內部,把本來一個混沌的潦草的大統窩隔成三層樓,擁有六個臥室的空間,兩間自住,另外四間在Airbnb上出租。他們還擁有一個頗爲高挑的客廳和狹長的露台,准備今後還可以做成一個小小的展覽空間。
Tron和他的夥伴們顯然已經從"藝術宿舍”畢業了,他們堅定地向三十歲的職業創業人士的門洞邁去。他們不再喜歡下班後鑽到狗窩一樣的家,他們開始欣賞最簡主義,用不鏽鋼和原木作爲家居的主打,美國Mid Century的家具內裝,時不時點綴一些富有禅意的小盆景。Tron一邊和我說話,一邊還點燃了一根沈香,而這棟大樓氣味的主調,曾經可是大麻啊。
我在布魯克林的第二個Airbnb竟然坐落在教堂裏,確切的說,是曾經的St. Vincent De Paul 天主教堂,具有140多年曆史,它坐落在威廉斯堡,但顯然這裏的房産不便宜,我的房東Andrew不得不把他雙層複式結構Loft裏的客房出租,貼補房貸和他剛起步的事業。我以前住的Airbnb 房東多爲藝術家或者作家,當我發現 Andrew竟然是一家時髦男裝廠老板時,我立刻要求參觀廠房。 我本來爲可以有機會住天主教堂改裝的摩登公寓而頗爲興奮,但我不得不承認,我在獲悉了Andrew的一些背景信息後,我更被他本人和他的工廠所吸引。
入住那天,他和朋友在陽台上抽煙,在周末布魯克林清冷的空氣裏。“我們明天到你廠裏參觀?”“好啊,九點以後都可以。” 這個典型威廉斯堡Hipster打扮的Andrew懶懶地說。這位加州聖地亞哥會計師的兒子已經在紐約生活了五年,顯然其口音和態度還是帶著南加州人的懶散。可是你千萬不要被他的外表所欺騙,他並非懶散之人:
13歲獲得美國少年滑板冠軍,16歲時他擔任後衛的球隊獲得美國青年足球聯賽冠軍,18歲獲得紐約大學獎學金去東岸上大學,20歲在Kickstart .com上衆籌了一萬五千美金買下一個位于布希維克邊緣的老舊猶太人服裝工廠,創立了一個名爲 “Knickerbocker”的男裝廠,當他發現生意比學業更需要他時,他退了學。目前他手下有十個雇員爲他工作。今年是他成爲工廠主的第三年,也就是說,Andrew現年23歲,雖然他看上去更像32歲,所以將上了發蠟的金發往後緊貼頭皮地梳理,再留一下絡腮胡,穿著祖父那代人的工裝,再戴一幅複古的玳瑁圓眼鏡是很有必要的。
從紐約L地鐵線的Jefferson St站出來,我沿著Flushing大街北行, 這裏是布什維克區的邊緣。隨著門牌號越來越大,我越來越感到這並不是在紐約的布魯克林,而是中國江浙某三線工業小城的郊區:並不寬的街道兩旁,羅列著種種中國外貿批發中心,經營著從圍巾帽子到涼鞋皮靴,甚至還有杭州天堂傘的批發業務。“這裏就好像小義烏”,我心裏正在這麽想,擡頭一看,眼前就是一個“小義烏批發中心”。街道上行人寥寥,步行了大概十來分鍾,終于找到了1852號。我的目的地是這個三層樓高的倉庫,在倉庫門口徘徊了一下,擡頭發現不少窗口外依然伸出了中文字的批發行旗幟,我基本已經覺得自己找錯地方了,一個時髦男青年開的潮牌服裝廠怎麽可能在這裏呢?就在我幾乎要放棄的時候,我發現了倉庫大樓的側翼,有一個小小鐵門,鐵門旁,貼了一個小小的“Knickerbocker”的鐵牌,好像只爲接頭時做暗號使用而存在。
我直到走進大樓,拾級而上,在牆壁上看到了一個金色的裸女合蛇的卡通塗鴉,我徹底松了口氣,確認自己的確是來到了“Knickerbocker”,一個摩登的老工廠。推開了二樓的車間的門,率先進入眼簾的竟然不是什麽熨鬥或者縫紉機,而是供這個前滑板冠軍工間玩耍的滑板坡,然後才是縫紉機,打孔機,工作台,布料,樣衣,工人,還有一條叫Basil的狗。年輕的工人們帶著耳機,穿著連帽衫,在用比他們祖父母年紀還要大的工具打孔縫線。當時的光線極其好,西曬太陽從大幅玻璃窗裏照射進來,讓那些坐落在法拉盛大街百年廠房內的老機器和新匠人的剪影都在閃閃發光。
我在一張工作台邊找到Andrew時,他正和一個小夥子在研究一頂帽子的做工。他穿著一身古著:卡其的工裝褲,灰色的衛衣和黑色的呢背心,頭發抹得光亮,往後梳得齊整,精心打理過的絡腮胡子,好像來自上個世紀二戰後的布魯克林工廠主。可是他手背上“1992”這個生辰紋身畢竟還是暴露了他的真實年齡。
這個滑板和滑雪板運動員出身的男孩子最初對服裝産生興趣是因爲贊助他的那些運動服裝品牌的衣服都實在太不酷了。他在大學的兩年盡量學了商學院關于經營管理的課程,並在運動服裝品牌Billabong 實習,學到了服裝設計和面料方面的知識。現在他覺得自己廠裏的制帽老師傅Felix就是非常棒的老師,盡管Felix好像連話也說不太清楚。而他當年的紐約大學的同學,現在已經畢業,正在爲他工作。
說實話,我第一眼看到工作台後的一個個年輕人,並沒有覺得他們是在上班,而是在學校實驗室做實驗,或者藝術學校學生在做某個項目。這些年輕人並不把自己看作藍領工人,他們認爲自己是工匠,是手工藝人,這正是“Knickerbocker ”引以爲豪的地方,他們的口號是:“Made by us in New York”(由我們在紐約制造),難怪《Monocle》雜志會報道他們,難怪他們的衣服會在日本賣得很好。他們手制男帽和樣式複古的男式襯衫,夾克,用的布料大多從日本衝繩進口,靠十個工匠在布魯克林工廠手制,希望你能在穿戴他們的衣服帽子時,也能體會到工匠手勞之美,體會到美國手工制造業的傳統。這是一個新布魯克林人的理想。由此你也可以理解,這是一個有點吃力不討好的事業,它並不能賺很多錢,它只是一個新布魯克林人的小理想。
Andrew 說《紐約時報》不久就會報道他。“關于什麽?”我問。“關于我,關于我的Airbnb,關于我的工廠,關于我的一切。” “那我很慶幸,作爲你的房客,我得以率先報道了你。”
我拖著行李箱,從地鐵G線下車,站在綠點大道(Greenpoint Ave),准備尋找我在布魯克林探索性住宿的第三個目的地。這裏是布魯克林北端的綠點社區,它沒有布魯克林高地或者公園坡(Park Slope)那種精美古典的褐石建築,沿街都是一間連著一間戰前已然矗立在那裏,兀自帶著上個實際中期遺留氣味的店鋪: 遮了一半櫥窗的發黃的棉麻簾子,陷進去的店門和因此好像高聳顴骨的對稱的櫥窗, 大多時候有一米陽光斜射在牆上。
據說年輕夫婦和工作不久的職業人士尚能在這裏找到一丁點兒購置房産建設家園的希望,他們甚至已經無法在布希維克 和資深的職業人士和成熟家庭競爭了。無望在公園坡,布魯克林高地,卡羅爾花園(Carroll Gardens),甚至威廉斯堡置業的中産階級, 就都指望可以在這裏找到一棟連體木結構或者磚砌聯排別墅。當有一處性價比合理的房源進入市場時,有一位小學教師這樣向《紐約時報》描述她的看房經曆:“ 我們和100個人一起看了這套房子”,房産經紀人告訴她說,“你必須排隊上樓。”
我在綠點大道上走了10分鍾,終于到了這條大街的盡頭,幾乎就在東河邊上,才找到了布魯克林床旅的最後一站:一家櫥窗裏至今還挂著“Le Grenier”招牌和幾樣零星東西的古董店。我只覺得這個門面看上去好熟,但是我又記不清曾經在哪裏見過。如果你用谷歌搜索“Le Grenier Antique Store”(Le Grenier 古董商店) ,谷歌依然會顯示它的營業時間 。我將在這個古董店裏住上三天三夜。但願我不需要接待一些消息不靈通,依然慕名來覓古董的客人。
如果不是因爲這家古董店,我也許壓根兒沒有機會來到布魯克林北端這個曾是波蘭人聚居的前工業區。顯然這家古董店的女主人Maya頗有眼光,她早在十年前就和朋友合夥買下了這個河濱邊的十九世紀末期老屋。這位是曾經的時尚業工作者將興趣轉入了古董和室內裝修。不過 ,這家2009年開張的古董店並沒有給Maya帶來預想中的利潤, 畢竟作爲零售店鋪,它在路的盡頭可不是一件好事,可是現在作爲民宿,卻是再也合適不過。它如今通過Airbnb找到了一些人氣,這個在Yelp上只有四條評論的三星古董店打了翻身仗,成爲擁有了過百條評論的五星Airbnb。
店鋪(哦,得說,我們的公寓)裏依然還擺放著不少當年古董店裏沒有賣出的舊貨, 供客人使用的老虎腳爪浴缸旁還挂著營業時間,其中也包括了Maya最喜歡的鎮店之寶:一個帶有16個扁抽屜的檔案櫃子,來自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牆上挂著年代久遠的人體解剖圖,印在古董牛皮紙上,最下方有來自Maya的提示:價格不菲,請勿觸摸。古董店的老吊頂來自密蘇裏的一個學校,而木頭地板則來自曼哈頓一棟現在早已拆毀的建築,這個Maya顯然是個瘋狂的搜物狂。
我花了不少時間把散落在房間各個角落的當年沒有賣掉的古董燈一一打開,把遮住櫥窗的布簾子拉上,我打開 現在已經充當碗櫥的玻璃櫃台(將碗盤拿出,看碗底是宜家的,確認這是給我用的,不是古董店的存貨),取出茶杯,開始燒水。我在古董店不當小二當住客的三天開始了。
我浏覽起次日即將拜訪的惠特妮美國藝術博物館的網站,然後看到了以描繪寂寥生活場景的美國繪畫大師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那幅名爲“7a.m” (早晨七點)的作品。畫的是路的盡頭早上七點的一個清冷的店面,也是空蕩蕩的櫥窗,放著幾樣乏味的東西,一個指在七點的鍾,陽光熱烈地灑滿了櫥窗,但店門似乎永遠不會開了,充滿了美國小鎮式的乏味的憂傷。
就是它了!我終于想起了它讓我眼熟的原因。布魯克林讓我想起美國內陸深處那些小鎮,依然洋溢著植根于美國清教徒傳統的文化氣息,只是後者靠那些年老的,永遠無法離開的人來維系,而前者,在布魯克林,則靠我遇到的這樣一些年輕人,用他(她)們的記憶或者見識,來進行一場古典生活的文藝複興。
Tips:
布希維克Mid-Century最簡主義風格 Loft 預訂鏈接:
https://www.airbnb.com/rooms/8400723 ,房價80美金左右
威廉斯堡教堂公寓預訂鏈接:
https://zh.airbnb.com/rooms/3869335?s=8, 房價153美金左右。
綠點古董店預訂鏈接:
https://zh.airbnb.com/rooms/323688 , 房價175美金左右
Roberta's可以滿足你在布希維克早餐(早餐是在隔壁的Bakery部),中餐和晚餐的全部需要,不要被其過于草根和無序的外表嚇到,其實它裏面的擺設相當溫暖,也接待過克林頓和Jay-Z這樣的顧客。Roberta's的後院,還藏著一家米其林二星Blanca,和Roberta's同屬意大利廚師Carlo Mirarchi。你們也不要被餐廳前的那些廢棄集裝箱或破帳篷嚇到。 可是一個晚上只收容12個客人的吧台讓它的預訂有些困難,提前一個月應該沒有問題,Tasting Menu在195美元左右。
Roberta's
http://www.robertaspizza.com/
Blanca
http://www.blancanyc.com/
Address: 261 Moore St, Brooklyn, NY 11206
Bushwick 是個觀賞街畫的好地方,世界各地的街畫家會到這裏留下自己的畫影和Tag。其實你根本不用刻意尋找,如果你從曼哈頓而來,那麽坐L Train, 在布魯克林的 Morgan Ave站下,然後 從 Bogart St 出口出站,你就漫步在一個街頭波普畫廊了。你可以在該網站獲得該地街畫最新信息:http://bushwickdaily.com/tag/street-art/
“Persons of Interest ”是個Retro-hip男士理發店, 它也歡迎女士前去一坐,因爲就在老氛圍的理發剃須空間之後,隱藏著一個小小的Espresso Bar, 是布魯克林咖啡作坊Parlor Coffee的Pop-up shop。你可以來一杯咖啡,坐在店堂櫥窗下,和那些等待理發的布魯克林hipster們分享一張大木桌,盡管做你自己的事。
http://www.personsofinterestbkly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