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荒田
我的家鄉,號稱“中國第一僑鄉”,近200年間,出洋者衆。在以落葉歸根爲主流的年代,海外歸來的鄉親,無論“衣錦”與否,面子是不能丟的。于是,有關他們呼朋引類上茶樓,吃飽蝦餃、燒麥、腸粉、蛋撻之後的最後一道手續——埋單,頗多逸聞。大半個世紀前的茶樓,會賬不憑單,客人離座,往櫃台方向走去時,堂倌一邊清點空碟一邊吆喝:“開來!”以提起掌櫃的注意。隨即,堂倌以高出鼎沸人聲八度的嗓門報出數額,用的是業內切口:“禮拜毫有找”(“禮拜”是七,“毫”是一角,“有找”是七角找回一分,即六角九),“禮拜三”(即七角三),“一巴掌”(即五角)。
這是我當知青時村中老人說的笑話:一天正逢墟期,午間,三個從花旗國回來的男子在鎮上邂逅,親熱無比地拍肩膀,一致決定,上茶樓聊個痛快。在水汽氤氲中消磨了兩個小時,茶市闌珊,該埋單了。
他們都早已悄悄自我檢查過,知道囊空如洗,個中原因很多,如回鄉已久,錢揮霍光了;剛才買菜或饋贈親友用罄;忘記帶錢包。怎麽辦?堂堂金山客,連“歎茶”的小錢也沒有,傳出去豈不要跳樓?如何化解眼前困局?只有造個借口溜出去找熟人救急。不過,英雄所見略同,三人落座前都暗抱僥幸:我沒帶錢,眼前兩位衣冠楚楚,從來出手大方,怎麽會不帶?然而。埋單前,“搶”這前戲是務必做足的。
於是,在堂倌報出數額的同時,三位體面的紳士在通往收款台的過道上,推推搡搡,一個說:“你們是大佬,這次務必讓小弟表表心意!”“上次你請了,這次不行!”“喂,我是地主,怎麽輪到你們……”越吵聲音越大,都臉發紅,頸上青筋如蚯蚓。如此煞有介事,教茶客以爲是黑幫“開片”(械鬥)。他們向櫃台發起衝鋒,一起說:“我來!都別爭!”然後,各自一只手插進口袋,都久久沒有拔出。一片死寂,伸手准備接錢的掌櫃眼睛發直。這一秒,誰都指望別人從口袋掏出白花花的銀圓。若然,其他兩位將無奈何地搖頭,小聲罵:“算你手快。”“下不爲例。”好戲就此完美落幕。然而,這一次都臉如死灰,苦哈哈地搬出冠冕的理由,最後派人去外面搬救兵。這種“面子病”,受魯迅激賞的日本學者廚川白村概括爲“由靈向肉的逆行”,他認爲,有肉體才有精神,有物才有心,否則,就成了“無腹無腰無足的幽靈”。務實地看,這三位茶客進茶樓之前,本該聲明:我沒帶錢來。這等意外事件,如果發生在洋人身上,一般不會引起麻煩。他們這樣處理:只要沒有事先說定“由誰做東”,就心照不宣地實行“荷蘭式”——AA制。身上沒錢的人不抱幻想,連茶樓也不入。
如果誰都沒錢埋單,還有一“非法之法”,屬法國笑話,見于清朝翻譯官張德彜(1847-1919)1866年所寫的《歐美環遊記》:“有三人同入酒肆,飯畢,彼此爭給酒錢,許久不止。傭保勸雲:‘三位諒皆至契,不論誰給皆可,何讓如此之久耶?’年長者雲:‘有一妙法,我三人排立,以巾遮汝之目,則汝摸何人,何人當給。’彼二人以爲然,傭保無法,以巾遮目,摸索片時,一無所得,心急去巾,則三人已遠颺無迹矣。”
躲避埋單,唐人街曾有這樣的“竅門”:和親友飲茶或喝咖啡,某人把賬單“搶”到手後,照例拿出一張百元鈔票去支付。侍應生面露難色,說面額太大,“敝店找不開”。某人束手,只好把賬單“讓”給別一位參與者。那是上世紀初,美國普通工人的時薪爲一角錢,一百元被視爲“天大”。
說 “埋單”
文:劉荒田
我的家鄉,號稱“中國第一僑鄉”,近200年間,出洋者衆。在以落葉歸根爲主流的年代,海外歸來的鄉親,無論“衣錦”與否,面子是不能丟的。于是,有關他們呼朋引類上茶樓,吃飽蝦餃、燒麥、腸粉、蛋撻之後的最後一道手續——埋單,頗多逸聞。大半個世紀前的茶樓,會賬不憑單,客人離座,往櫃台方向走去時,堂倌一邊清點空碟一邊吆喝:“開來!”以提起掌櫃的注意。隨即,堂倌以高出鼎沸人聲八度的嗓門報出數額,用的是業內切口:“禮拜毫有找”(“禮拜”是七,“毫”是一角,“有找”是七角找回一分,即六角九),“禮拜三”(即七角三),“一巴掌”(即五角)。
這是我當知青時村中老人說的笑話:一天正逢墟期,午間,三個從花旗國回來的男子在鎮上邂逅,親熱無比地拍肩膀,一致決定,上茶樓聊個痛快。在水汽氤氲中消磨了兩個小時,茶市闌珊,該埋單了。
他們都早已悄悄自我檢查過,知道囊空如洗,個中原因很多,如回鄉已久,錢揮霍光了;剛才買菜或饋贈親友用罄;忘記帶錢包。怎麽辦?堂堂金山客,連“歎茶”的小錢也沒有,傳出去豈不要跳樓?如何化解眼前困局?只有造個借口溜出去找熟人救急。不過,英雄所見略同,三人落座前都暗抱僥幸:我沒帶錢,眼前兩位衣冠楚楚,從來出手大方,怎麽會不帶?然而。埋單前,“搶”這前戲是務必做足的。
於是,在堂倌報出數額的同時,三位體面的紳士在通往收款台的過道上,推推搡搡,一個說:“你們是大佬,這次務必讓小弟表表心意!”“上次你請了,這次不行!”“喂,我是地主,怎麽輪到你們……”越吵聲音越大,都臉發紅,頸上青筋如蚯蚓。如此煞有介事,教茶客以爲是黑幫“開片”(械鬥)。他們向櫃台發起衝鋒,一起說:“我來!都別爭!”然後,各自一只手插進口袋,都久久沒有拔出。一片死寂,伸手准備接錢的掌櫃眼睛發直。這一秒,誰都指望別人從口袋掏出白花花的銀圓。若然,其他兩位將無奈何地搖頭,小聲罵:“算你手快。”“下不爲例。”好戲就此完美落幕。然而,這一次都臉如死灰,苦哈哈地搬出冠冕的理由,最後派人去外面搬救兵。這種“面子病”,受魯迅激賞的日本學者廚川白村概括爲“由靈向肉的逆行”,他認爲,有肉體才有精神,有物才有心,否則,就成了“無腹無腰無足的幽靈”。務實地看,這三位茶客進茶樓之前,本該聲明:我沒帶錢來。這等意外事件,如果發生在洋人身上,一般不會引起麻煩。他們這樣處理:只要沒有事先說定“由誰做東”,就心照不宣地實行“荷蘭式”——AA制。身上沒錢的人不抱幻想,連茶樓也不入。
如果誰都沒錢埋單,還有一“非法之法”,屬法國笑話,見于清朝翻譯官張德彜(1847-1919)1866年所寫的《歐美環遊記》:“有三人同入酒肆,飯畢,彼此爭給酒錢,許久不止。傭保勸雲:‘三位諒皆至契,不論誰給皆可,何讓如此之久耶?’年長者雲:‘有一妙法,我三人排立,以巾遮汝之目,則汝摸何人,何人當給。’彼二人以爲然,傭保無法,以巾遮目,摸索片時,一無所得,心急去巾,則三人已遠颺無迹矣。”
躲避埋單,唐人街曾有這樣的“竅門”:和親友飲茶或喝咖啡,某人把賬單“搶”到手後,照例拿出一張百元鈔票去支付。侍應生面露難色,說面額太大,“敝店找不開”。某人束手,只好把賬單“讓”給別一位參與者。那是上世紀初,美國普通工人的時薪爲一角錢,一百元被視爲“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