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茉莉
鹹雞無疑是廣東客家菜裏的當家名菜。客家菜成為被消費商 品的時間並不是太久遠,客家菜多源自客家婦人之手,久居山區的她們,視野往往只局限於田頭灶邊,將一家老少的胃口安 撫好,裹腹是最基本的生存底線,所以也談不上什麼烹飪技法的花 樣翻新。勤勞的人們,家中都養著雞,母雞下蛋用來換錢購置日用 品。只是一籠雞容不下兩只公雞的,剛進入成年門檻的小公雞,被 閹割之後成為騸雞,體形碩大,性情溫和,它們不但不會跟公雞爭 風吃醋打鬥度日,還能承擔起照顧小雞的工作,是農人們最喜歡的食用肉雞。
節儉的人們,逢年過節或者特殊的日子才捨得吃雞,還得先祭祖祈 福,生的肉食不能作為祭品,將雞只和豬肉塊抹上鹽,放到煮熱水 的鍋內(火合)至剛熟,魚要先經剪炸,這三樣是最主要的祭品。整 塊的雞腿完整地斬下,當作禮物饋贈給親友,哪家的雞養得好,女主人也能得到能幹的好名聲。剩餘的雞肉,有時會留用好幾天,食 用時斬成塊,用來放到飯上蒸、炒或者煮成雞湯,都會有獨特的鹽 香味。這應該算是最正宗的客家鹹雞了,鹽在時間的作用之下,令到雞肉中的氨基酸反復分解,達到奇妙的香鮮口感,鹹雞的秘訣所在。後來有崇尚速成者,以乙基麥芽酚來達到這種效果,實為投機 的手法。
如今廣東的餐廳裏,常常也會出現鹹雞這款菜式,這是經過粵菜 廚師們改良過的菜式,將雞只以鹵浸的方式烹製好,掛起來風乾, 然後再放到燒鵝爐烤香,表皮金黃,口感有濃郁的鹽香氣。 偶爾在餐館吃到一回“家嫂黃金雞”,店家介紹說是族中一位媳婦 的家傳菜,將小母雞抹上少許鹽後蒸熟,常溫下風幹,第二天接著 蒸,再晾,如此反復三天後,即可斬件食用,這雞的外表金黃,雞肉有韌性而芳香,只是製作耗時費力,售價又難於提高,也就成為曇 花一現的菜品,卻讓人品嘗到客家鹹雞的精髓之味。
也有人將客家鹽焗雞等同於客家鹹雞的。
直接利用鹽來令食物產生香味的智慧,除了山區的煮婦,為保存食物下意識的行為,還有鹽民也深諳此中門道。在清朝廣州一港獨 暢,商機無限時,鹽商青睞粵東沿海的天然鹽田,好客的鹽民拿出 地道特產“鹽腒雞”來款待,他們知道吃鹽太多對身體不利,但是卻懂得利用鹽的特性來烹飪食物,將雞只放到玉扣紙中再放到熱 鹽中焐熟,滋補暖胃,在大多數人還將鹽視作珍貴的財富,只作調味之用,鹽民卻用作烹製菜肴的載體,由於方言交流的障礙,鹽商 們自以為是地認定為是“鹽焗雞”,“腒”原意為幹醃的鳥類肉,因這方言上的誤會,竟然無意間創新了一門烹飪技法“鹽焗”。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味道上,這道“鹽焗雞”都征服了商賈,他們回到省 城後,將這雞肴當作美談,“鹽焗雞”在未成為廣州人舌尖上的美 食之前,已經成為耳聞卻未能目睹的美食。
1946年一位原籍為興寧的鹽民,在廣州開設一間名為寧昌的飯店, 順理成章落戶廣州的還有這款鹽焗雞,成為了繼白切雞、豉油雞之 後的第三大名雞肴,作為客家人還熟悉鹽的特質的店主,製作鹽焗 雞的手法極為純熟,並且還有所改進,為了順應廣州人吃雞喜歡嫩 滑的習慣,將雞肉順著紋路手撕成條,以減輕雞肉在焐制過程中, 因失去水份而產生的粗糙感。只是廣州人的飲食習慣上認為,鹽焗的做法雖然香口,但多吃後會“熱氣”,所以其時銷售的季節一 年只有兩季。一次成班地頭蛇類的人物來到飯店,執意要吃飯店的招牌菜鹽焗雞,誰叫這雞已經名聲在外了呢,奈何店家因季節的 關係已經將此菜收牌,玉扣紙也沒有,情急之下,廚師看到廚房中 的食材沙薑,心生一計,想以李鬼充李逵的方法矇騙過關,將蒸熟攤涼的雞只,手撕成條,再以沙薑粉和豬油、麻油、鹽調配成醬,用來拌雞絲,歪打正著,這款沙薑粉拌的雞肉,卻獲得好評,這之後 飯店就有了“正宗鹽焗雞”和“手撕鹽焗雞”兩種不同製作方式的菜。後來飯店改名為東江飯店,菜名也改為“東江鹽焗雞”。再後來,有的人們,也分不清這鹹香味與沙薑味的鹽焗雞,到底哪個才是源頭。
強調鹹香味的鹽焗雞,調料只有鹽再無其他,做好這雞,對雞只本 身的品質要求也高,走地雞肉才緊實,烹製時要將雞體內的汁水收 幹,讓鹽香味得於充分地突現出來。沙薑味的鹽焗雞本已是屬於取巧的菜肴,不過卻符合了一般人追求雞肉嫩滑的要求。
擅於變通的廚師,將“手撕鹽焗雞”拌食的佐料定型,製作成鹽焗 雞粉,主要成份還是沙薑粉,這種佐料除了可以配雞肴之外,還用 來製作其他一系列的菜肴和小食,因此就形成了兩大系列的鹽焗 菜品,一類是用熱鹽焐熟的,一類是使用了鹽焗雞粉來做調味的。 而被稱為“鹽焗雞”的菜式,則細化為鹽焗法(熱鹽焐熟)、汽焗法 (將雞蒸熟手撕拌入鹽焗料)、水焗法(將雞只浸熟手撕拌入鹽焗 雞料),在裝盤上的分別,前者可以斬件也可以手撕,後兩者則只 選擇手撕法,雞絲嫩滑的口感與沙薑的香味搭配起來,特別醒神開胃。
客家鹹雞的演化
文:茉莉
鹹雞無疑是廣東客家菜裏的當家名菜。客家菜成為被消費商 品的時間並不是太久遠,客家菜多源自客家婦人之手,久居山區的她們,視野往往只局限於田頭灶邊,將一家老少的胃口安 撫好,裹腹是最基本的生存底線,所以也談不上什麼烹飪技法的花 樣翻新。勤勞的人們,家中都養著雞,母雞下蛋用來換錢購置日用 品。只是一籠雞容不下兩只公雞的,剛進入成年門檻的小公雞,被 閹割之後成為騸雞,體形碩大,性情溫和,它們不但不會跟公雞爭 風吃醋打鬥度日,還能承擔起照顧小雞的工作,是農人們最喜歡的食用肉雞。
節儉的人們,逢年過節或者特殊的日子才捨得吃雞,還得先祭祖祈 福,生的肉食不能作為祭品,將雞只和豬肉塊抹上鹽,放到煮熱水 的鍋內(火合)至剛熟,魚要先經剪炸,這三樣是最主要的祭品。整 塊的雞腿完整地斬下,當作禮物饋贈給親友,哪家的雞養得好,女主人也能得到能幹的好名聲。剩餘的雞肉,有時會留用好幾天,食 用時斬成塊,用來放到飯上蒸、炒或者煮成雞湯,都會有獨特的鹽 香味。這應該算是最正宗的客家鹹雞了,鹽在時間的作用之下,令到雞肉中的氨基酸反復分解,達到奇妙的香鮮口感,鹹雞的秘訣所在。後來有崇尚速成者,以乙基麥芽酚來達到這種效果,實為投機 的手法。
如今廣東的餐廳裏,常常也會出現鹹雞這款菜式,這是經過粵菜 廚師們改良過的菜式,將雞只以鹵浸的方式烹製好,掛起來風乾, 然後再放到燒鵝爐烤香,表皮金黃,口感有濃郁的鹽香氣。 偶爾在餐館吃到一回“家嫂黃金雞”,店家介紹說是族中一位媳婦 的家傳菜,將小母雞抹上少許鹽後蒸熟,常溫下風幹,第二天接著 蒸,再晾,如此反復三天後,即可斬件食用,這雞的外表金黃,雞肉有韌性而芳香,只是製作耗時費力,售價又難於提高,也就成為曇 花一現的菜品,卻讓人品嘗到客家鹹雞的精髓之味。
也有人將客家鹽焗雞等同於客家鹹雞的。
直接利用鹽來令食物產生香味的智慧,除了山區的煮婦,為保存食物下意識的行為,還有鹽民也深諳此中門道。在清朝廣州一港獨 暢,商機無限時,鹽商青睞粵東沿海的天然鹽田,好客的鹽民拿出 地道特產“鹽腒雞”來款待,他們知道吃鹽太多對身體不利,但是卻懂得利用鹽的特性來烹飪食物,將雞只放到玉扣紙中再放到熱 鹽中焐熟,滋補暖胃,在大多數人還將鹽視作珍貴的財富,只作調味之用,鹽民卻用作烹製菜肴的載體,由於方言交流的障礙,鹽商 們自以為是地認定為是“鹽焗雞”,“腒”原意為幹醃的鳥類肉,因這方言上的誤會,竟然無意間創新了一門烹飪技法“鹽焗”。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味道上,這道“鹽焗雞”都征服了商賈,他們回到省 城後,將這雞肴當作美談,“鹽焗雞”在未成為廣州人舌尖上的美 食之前,已經成為耳聞卻未能目睹的美食。
1946年一位原籍為興寧的鹽民,在廣州開設一間名為寧昌的飯店, 順理成章落戶廣州的還有這款鹽焗雞,成為了繼白切雞、豉油雞之 後的第三大名雞肴,作為客家人還熟悉鹽的特質的店主,製作鹽焗 雞的手法極為純熟,並且還有所改進,為了順應廣州人吃雞喜歡嫩 滑的習慣,將雞肉順著紋路手撕成條,以減輕雞肉在焐制過程中, 因失去水份而產生的粗糙感。只是廣州人的飲食習慣上認為,鹽焗的做法雖然香口,但多吃後會“熱氣”,所以其時銷售的季節一 年只有兩季。一次成班地頭蛇類的人物來到飯店,執意要吃飯店的招牌菜鹽焗雞,誰叫這雞已經名聲在外了呢,奈何店家因季節的 關係已經將此菜收牌,玉扣紙也沒有,情急之下,廚師看到廚房中 的食材沙薑,心生一計,想以李鬼充李逵的方法矇騙過關,將蒸熟攤涼的雞只,手撕成條,再以沙薑粉和豬油、麻油、鹽調配成醬,用來拌雞絲,歪打正著,這款沙薑粉拌的雞肉,卻獲得好評,這之後 飯店就有了“正宗鹽焗雞”和“手撕鹽焗雞”兩種不同製作方式的菜。後來飯店改名為東江飯店,菜名也改為“東江鹽焗雞”。再後來,有的人們,也分不清這鹹香味與沙薑味的鹽焗雞,到底哪個才是源頭。
強調鹹香味的鹽焗雞,調料只有鹽再無其他,做好這雞,對雞只本 身的品質要求也高,走地雞肉才緊實,烹製時要將雞體內的汁水收 幹,讓鹽香味得於充分地突現出來。沙薑味的鹽焗雞本已是屬於取巧的菜肴,不過卻符合了一般人追求雞肉嫩滑的要求。
擅於變通的廚師,將“手撕鹽焗雞”拌食的佐料定型,製作成鹽焗 雞粉,主要成份還是沙薑粉,這種佐料除了可以配雞肴之外,還用 來製作其他一系列的菜肴和小食,因此就形成了兩大系列的鹽焗 菜品,一類是用熱鹽焐熟的,一類是使用了鹽焗雞粉來做調味的。 而被稱為“鹽焗雞”的菜式,則細化為鹽焗法(熱鹽焐熟)、汽焗法 (將雞蒸熟手撕拌入鹽焗料)、水焗法(將雞只浸熟手撕拌入鹽焗 雞料),在裝盤上的分別,前者可以斬件也可以手撕,後兩者則只 選擇手撕法,雞絲嫩滑的口感與沙薑的香味搭配起來,特別醒神開胃。